吸毒者身份复杂,让人避而远之,她们却用耐心温暖感化;传染病患者,让人不敢亲近,她们却用爱心坚守治疗。她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负能量情绪,却依然将最美的笑容留给戒毒者,为的是高墙后的新生——“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近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女警们,听她们讲述和戒毒者的故事。

值班的女警(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传递爱心的警花

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全省唯一一家收戒病残人员的戒毒机构,有60%以上戒毒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甚至个别艾滋病戒毒者,为了放弃治疗和脱离强戒生活,采取极端方式向民警施压,无形中增加了民警工作的风险和压力。但是,每一名女警都在这满满的负能量中传递着爱和温度。

艾滋病戒毒人员小张焦躁冷漠,冲动暴力,不服管理,护士长骆阳揽下了这块“硬骨头”。其间,她查阅了大量艾滋病患者护理资料,学习静脉穿刺与创口护理,结合小张的临床症状,制定了专门护理方案。小张一直有抵触情绪,每次处置时都对抗治疗,由于长期注射毒品,小张的静脉没有弹性,每次静点都要扎十针左右。每次静脉穿刺,护士长骆阳都不得不多备几幅手套和针头,一边稳定小张的情绪,一边细心处置。小张自暴自弃,“我活一天算一天,别扎了。”骆阳说:“你是我的患者,这是我的责任,我不会放弃,你更不能放弃。”

小张这块“石头”渐渐变得柔软。

“骆护士长,我想我妈妈了,你能让她来看看我吗?”“混世魔王”流露出想家的心情,骆阳立即与小张远在山东的母亲联系,让这对分别已久的母女在戒毒所里相见。

“母亲的探视成为小张戒毒历程的转折点,从那天起,她戒毒信心越来越足,同时还主动担负起内务环境卫生的清扫工作,积极参加康复劳动锻炼。”看着变化中的小张,骆阳护士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人情入微 戒毒工作事半功倍

虽然吸毒违法,但她们也应享有正常人的尊严,这是女警们对每一位戒毒者的尊重。

20岁的丛某被送进戒毒所时自言自语、尿床、生活不能自理,头发粘在一起。女警们不嫌弃,给她换洗干净衣物,安排进专门监室,并让同屋的戒毒人员帮忙照看她的起居生活,医生王茜悉心地对丛某进行生理脱毒治疗。丛某精神状态迅速好转,不但配合治疗,还能鞠躬说感谢的话。

“祝你生日快乐,祝小丛生日快乐。”粉红色的生日蛋糕前站着不知所措的小丛,眼睛里闪动着泪花……女警霍燃和同监室的戒毒人员一起为小丛庆生。

真心换真情,丛某向霍燃敞开心扉。原来丛某一岁时父母离异,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后来母亲改嫁、父亲去世,她初中辍学后误入歧途。由于接触的人群复杂,后来她跟51岁的毒贩王某同居在一起,从此沾上了毒品。18岁到20岁3年间,丛某生过两个孩子,而且一直吸毒。后来王某被警方抓获,自己也被送来强制戒毒,外公外婆对其又气又恨。如今丛某十分愧疚,想念外公外婆却羞于启齿。

霍燃得知后,联系上远在林口的外公外婆,让他们带着两个孩子跟丛某见面。看着年迈的外公外婆和襁褓中的孩子,丛某悔恨不已,泣不成声。霍燃知道,亲情的感动远比她的说教更能鼓励戒毒中的丛某。

丛某说:“真心感受到霍警官对我的良苦用心,让我相信一定会戒掉毒品,回归家庭……”

长效教育计划令滴水穿石

“强制戒毒期间,没办法偿还信用卡怎么办?会不会造成信用卡诈骗?”

“这种情况,首先刑事责任是不会承担的,但民事责任一定会有,因为这属于合同关系,限制人身自由后,还可以通过律师、家人等履行还款义务。银行在催款过程中也会考虑特殊情况,予以协商。”

这是每月定期法律宣讲大课堂给戒毒人员普及的法律内容。

这里的戒毒人员全部“净身入所”,不带任何私人物品。戒毒所先后购置毒品检验设备,建立起覆盖全所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过健全基础硬件设施,打造严防毒品流入的“拒毒盾”。但是吸毒者的复吸率高,就是因为走出戒毒所后,家人缺少科学的引导,割离不了原来的社会圈。为此,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隔离戒毒所量身为戒毒人员打造了一套“紫罗兰”教育计划。

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戒毒学员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吸毒者往往来自问题家庭,缺少有效沟通。家人间话该怎么说?情感如何表达?心理老师讲的就是如何做才能有一个情感健康的家庭。同时,组织多种警营开放日活动,以感恩母亲,向亲人汇报等方式,用亲情打动戒毒人员。哪怕每次只有少数家庭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反复渗透,就像滴水穿石。他们主动将“治疗、教育、感化、挽救”贯穿日常管理全过程,坚持因人治疗、以情感人,使一双双绝望的眼睛又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一颗颗泯灭的心灵燃起了新生的希望,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圆了合家欢乐。

记者了解到,在戒毒所内对应设置了“生理脱毒区、身心康复区、回归适应区”,并设置有毒品考验室、音乐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治疗室等配套设施,通过强化康复训练、心理矫治、抗复吸训练等科学手段的运用,帮助吸毒人员尽快戒除毒瘾,目前已经成功帮助4000余名吸毒人员戒掉毒瘾。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记者:米娜

来源:黑龙江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