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學世界

每天,我們都要喝下幾大杯水或者飲料。在化學課上我們學過,水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我們經常聽說水是生命之源。除此之外,你對喝的水瞭解多少呢?它對人體有什麼重要作用,同健康又有什麼關係?除了喝水,我們還能從什麼途徑獲得水分?我們每天需要多少水,又需要喝什麼樣的水?

人爲什麼需要水?

一般來說,一個人若沒有食物,可生存3周;沒有水,可生存3天。對於人體來說,水是僅次於空氣的重要物質。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成年人體重的60%~70%都是水。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而我們的肌肉、肺、大腦等組織和器官中也都含有大量水分。

水是多種礦物質、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及其他營養素的良好溶劑,當然也能很好地溶解尿素等代謝產生的廢物。水將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內,運走體內的代謝廢物,保證物質在細胞、組織液和毛細血管之間相互交換。這對於維持細胞內穩態有着重要意義。水還是體溫調節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體內能量代謝產生的熱,通過體液傳到皮膚表面,經蒸發或者排汗帶走多餘的熱量保持體溫恆定。

另外,水還會參與形成各種黏液,比如關節潤滑劑、唾液、消化道分泌的胃腸黏液、呼吸系統氣道內的黏液、泌尿生殖道黏液等的生成都離不開水,它們在人體內發揮着重要的潤滑作用。在步行或跑步時,爲了保持細胞形態,水往往會充當“緩衝劑”,這個功能對保護我們的大腦和脊髓有重要作用。

食物也是獲取水分的主要途徑

我們每天通過喝水、進食和機體代謝這3個途徑來獲得所需要的水分。喝白開水和飲料都是獲取水分的主要途徑。

我國居民的膳食構成以植物性食物爲主。其中,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另外,我們常用的烹調方式與西方不同,多以蒸、燉、煮、炒爲主,不僅保留了食物中大部分的水分,還往往在烹調時加入一定的水,使得日常食物具有較高的含水量。因此,我們可以從食物中獲得一定量的水分。

機體內生水是指三大產能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代謝時產生的水分,這也是機體獲得水分的一個途徑。

飲水過少有害健康

我們通過排尿、排便、呼吸、皮膚蒸發或出汗丟失水分。其中,排尿是最主要的途徑。人體內有一個水平衡調控系統,它確保了液體攝入量與丟失量之間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當身體出現體液不足時,大腦中的“口渴中樞”受到刺激產生口渴感,並引發飲水行爲。

如果不能及時通過飲水來補充缺失的水分,人體就會增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促使腎臟內體液瀦留,通過減少排尿量來保持體內液體平衡。而如果水分攝入較多,則通過增加排尿量來排出水分。

機體缺水超過體重的1%以上,又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則會產生一些症狀。如果已經出現了關節痛、肌肉疼痛、便祕,以及尿液氣味濃重、色黃等症狀,那就意味着你的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了。

飲水並非越多越好

當水攝入量超過了腎臟排出能力時(0.7~1.0升/小時)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水中毒,水中毒可導致低鈉血癥。正常人很少會出現水中毒,那些患有腎臟、肝臟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症的患者,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出現水中毒。

夏天時,大家爲了避免中暑,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水分。如果這時鈉鹽攝入不足,就可能導致低鈉血癥。有研究表明,大量喝水後,人體會產生疲倦感、食慾降低、腦袋昏昏沉沉。這是因爲飲水過多將血液稀釋,全身細胞的氧交換受到了影響,特別是腦細胞一旦缺氧,人就會變得遲鈍。可見,並非飲水越多越好。

我們每天需要多少水?

當我們活動量較大時,身體丟失的水分會增加,這時應該適當增加飲水量。如果是做短時間的運動,額外補充400~600毫升液體就足以彌補丟失的水分;如果是持續進行1小時以上的劇烈運動,那就需要補充更多的水分了。在較熱的環境中活動時,排汗量會增多。另外,即使在涼爽空調房間裏,皮膚中水分也會快速丟失,這些時候我們都需增加飲水量。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多次飲水,原則是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在睡眠時,雖然我們感覺不到機體活動,但是也會丟失不少水分。即使在起牀後沒有口渴感,但血液會因爲缺水出現黏稠現象。

大多數人都認爲,只有感到口渴,我們體內才需要水,也才需要喝水。實際上,如果你已經感到口渴,那說明機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並開始利用調節系統進行水平衡的調節,此時飲水雖然可以補充丟失量,但並不是最佳的飲水時機。並且,口渴的感覺往往會促使人一次性飲大量水,這樣會稀釋胃液而影響消化,加重胃腸負擔。

白開水是最佳選擇

生活中常喝的飲品包括白水、茶水、飲料等。白水由於不含能量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飲品,而白水中又以白開水爲最佳。白開水可以滿足人體的新陳代謝需求,並且乾淨衛生、製作簡單、經濟實惠,是飲品中的最佳選擇。有研究表明:溫開水可提高臟器中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有利於較快降低累積在肌肉中的疲勞素——乳酸,從而達到消除疲勞、煥發精神的目的。與其去追求各種功能性飲品,還不如來杯白開水吧。

新媒體編輯/小帆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