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上評|《太空一日》爲什麼刷屏

近日有網友發現,統編新教材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中有一篇課文,名爲《太空一日》,作者正是航天員楊利偉。

因教材是近幾年新修訂的,不少人都沒學過這篇課文。這篇文章被髮到網上後,引起海量轉發。有網友讚歎,“真實的故事遠比小說精彩”;有網友感慨,“小時候不懂,長大了才真正明白他爲什麼是英雄……”

我兒子剛剛結束七年級的學習,在語文課本中,他最感興趣的就是《太空一日》。兒子是一個科普愛好者,這幾乎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男孩子的共同愛好,楊利偉的名字對於他們來說,早已耳熟能詳。

當所有人都在仰望星辰大海的時候,楊利偉用“過來人”的視角,向大家展示了航天英雄眼中的世界,僅此一點,就足以激發無數人對科學探索的嚮往。

在《太空一日》中,楊利偉從火箭發射寫起,以飛船落地結束。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楊利偉向我們展現了太空的神祕、科學的嚴謹,以及航天英雄真實的心理變化。

火箭上升階段,低頻共振“那難以承受的26秒”,讓楊利偉“真的以爲自己要犧牲了 ”。看到這裏,很多人都替楊利偉捏一把冷汗。看到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很多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這是一篇扣人心絃的文章,其引人入勝之處,不僅在於披露了太空的花絮,更在於袒露了英雄的心跡。作爲中國載人航天第一人,楊利偉是一個不朽的傳奇,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英雄只道是尋常——他也會忐忑不安,也會緊張恐懼,但他從未放棄對未知的探索,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因爲感情真摯,所以形象真實。楊利偉將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融於一身,使航天英雄的形象更加可歌可泣、可親可敬。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在一步一個腳印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不僅一次次創造了奇蹟,也一次次成就了英雄,走進楊利偉的內心世界,也就走進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楊利偉當年的一小步,無疑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步;《太空一日》進入課本的一小步,同樣是體現語文教材時代風貌的一大步。

在所有教材中,語文教材修訂總是格外引人關注。因爲語文從來都不只是教授工具性知識這麼簡單,如何賡續文化傳承、培養藝術情趣、展現時代精神,始終都是語文教材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太空一日》引起網友熱議,一方面是因爲文章的內容和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則是因爲開放式的教學目標——以培養科學興趣、放飛科學想象力爲目標,這篇課文側重的就是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激情。

時勢不僅造英雄,而且“造教材”。航天英雄的出現,依託於航天大國大步邁向航天強國的時代背景;語文教材的變化,不失爲緊扣時代脈搏、引領人才培養機制的寫照。

英雄的表現形式有無數種,每一種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信念的堅持;語文教材的選擇空間有無限大,每一種都應該出自對優良品質的弘揚和對夢想的鼓勵。

對未知領域保持探索的興趣和想象,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從這一點來說,《太空一日》映照的,又何嘗不是人類文明幾千年?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