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公国际应海峰:避免绿色金融产品“叫好不叫座”,需尽快补齐这些短板

“尽管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融资规模扩张速度很快,但绿色金融相关配套体系建立尚在起步阶段,影响融资体系基本功能的发挥,还会导致资金供需双方、金融监管部门等多方面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下降,产生绿色金融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需要尽快补齐短板。”近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应海峰在“2021绿色发展对话”上介绍。

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引擎,开辟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绿色金融资源的全球化市场配置和促进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显得十分必要。

应海峰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国际还有较大差距,标准还不统一,体系还不够健全,产品还不够丰富,在绿色项目、细分程度和认定方式、资金投向管理方面与国际还存在较大差异,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工作是一项需要加速推动发展的重点。

我国绿色标准与国际有较大差异

今年年初,我国央行确立了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即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应海峰的观点符合金融监管对于绿色金融的导向,他介绍,我国绿色金融在绿色项目、细分程度和认定方式、资金投向管理方面与国际还存在较大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

首先,我国绿色项目的覆盖范围与国际有所不同。大部分化石能源在海外已经完全排除在绿色属性之外,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能源消费结构有着我们自身的特点,使得在我国石油石化等清洁改造产业仍在绿色支持范围内,绿色约束相对宽松。

但是在债券领域,变化已经显现。近期,人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已经将煤炭等化石能源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绿色约束越来越严格。

其次,在细分程度和认定方式上,中外标准也有所不同。中国的绿色金融在技术标准上主要参照的是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设定经济活动采用的技术、性能标准,总的来说,绿色的标准是与行业规定关联。而国际标准注重遵循的是“技术中性”原则,衡量经济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标准、测算指标及技术阈值等要素,以项目和技术本身是否有益于碳减排为目标,通过审慎的项目环评进行评估认定,并且量化程度高。

另外,我国绿色标准与国外标准的差异还体现在资金投向管理方面。应海峰举例,在国际气候债券标准中要求绿色债券募集的全部资金均要投向绿色项目,但国内审批的绿色企业债以及交易所发行的绿色公司债仍允许一定比例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借款或补充流动性。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相对单调

在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应海峰进一步介绍,除了绿色投融资体系之外,先进国家已经搭建了相对完备的绿色信用评价、绿色金融认证等中介服务机制,以及绿色金融风险评价和预警等配套体系,发展比较成熟。

尽管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融资规模扩张速度很快,但其他配套体系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这体现在碳市场交易规模小、与绿色金融嫁接机制不完备,绿色项目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未显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还在初步探索阶段,绿色项目募投资金的跟踪评价与预警还不充分等方面。

“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工作是一项需要加速推动发展的重点。”应海峰认为,与国际市场上主要的绿色信披体系、信披规范相比,我国绿色信披体系存在着披露要求不明确、信息难以量化、第三方认证机构披露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绿色债券准则和气候债券标准,都要求强制披露绿色项目清单、资金配置信息,以及定量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及假设,而国内绿色信息披露更倾向于对项目进展以及负面事件的披露。

在国外信披体系中,对于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绿色效益的评价都有强制性跟踪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对此还仅处于鼓励阶段,使得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信息披露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应海峰进一步介绍,除信贷、债券等基础绿色产品外,国外绿色金融产品还包括绿色消费金融、碳金融交易品、绿色指数衍生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基本涉及到了金融的各个细分领域。产品的设计不断精细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满足从生产到消费各领域的绿色发展需求,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上的引导作用。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相对单调、匮乏一些,主要服务于大型节能环保产业项目,集中于生产领域,消费和服务领域较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性弱。

“总的来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很多,发展曲线会更加陡峭,因此我们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更需要加强与国际间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应海峰说。

将绿色因素和现有评级体系结合

“绿色产品也是金融产品,只要是产品就有风险,而评级机构恰恰是风险揭示的专业机构,如何将绿色因素和现有评级体系结合是摆在评级机构面前的课题。”应海峰说。

应海峰认为,绿色债券产品应不断丰富。他介绍,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绿色债券发行期限大多都是3-5年期,10年期以上的债券数量较少,而绿色改造是一个投资期长、回收期长的产业,短资金的配置很容易形成短债长用,出现资金缺口,增加投资风险。

在应海峰看来,绿色产业的范围很大,涉及行业领域复杂,因此对评级机构提出了挑战。

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此类行业中的公司多为中小型企业,其综合资质低于大型企业,行业的短期回报率也比较低。如果大量资金涌进绿色债券市场,刺激发行人加大杠杆进行无序资本扩张,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最终出现债务的违约问题,这给作为债券看门人的评级机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应海峰建议,评级机构对绿色项目风险形成因素和过程需要进行缜密分析,挖掘绿色项目的可持续动能,评估绿色项目的整体回报能力。评级机构在现有的评级模型中加入绿色因素既体现出长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同时也需要批露可能的财务风险,对于评级机构来说既是考验更是机遇。

(作者:李德尚玉 编辑:李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