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選志願,纔是這屆年輕人的成人禮

作者|生蠔

梁啓超曾經在《少年中國說》中寫下: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歷史正如梁啓超當年所熱切期盼的那樣,一代又一代青年,並不曾辜負時代賦予的重任。

所以,在今年不斷出圈的主旋律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年輕人貢獻了大部分的高光時刻。

王一博在《理想照耀中國:抉擇》中飾演“黃埔三傑”之首——蔣先雲先生。/《理想照耀中國》

最近,很多高考生正在填報志願。作爲過來人,我們大多都能理解這個過程的糾結,既站到了人生揚帆啓程的起點,需要考慮未來的人生起落做選擇,而選擇卻也關乎國家社會未來。

對於當代中國青年來說,填報志願纔是一場真正的成人禮——因爲,從這一刻起,你才真正開始思考想要成爲一個怎樣的人,然後做出選擇,付諸實踐。

從前埋頭苦讀的少年,該如何在興趣、前景、責任之間尋找一個最優解?

在這些作品切開的歷史洪流中,中國青年在不同時代中所堅守和傳承的志向、精神和擔當,恰恰是當代青年最需要的明燈。

01 “教科書”常駐選手

也不過是曾經的年輕人

1917年,蔡元培就職北京大學校長,在北大禮堂發表了就職演說,他提到:

“不問學問之有無,唯爭分數之多寡,考試結束,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以此活動於社會,光陰虛度,學問毫無,這是自誤啊。”

這段歷史上的著名演講在《覺醒年代》中重現,讓當代不少年輕人聽了也要在“這不就是我麼”的自嘲中自覺慚愧,並引爲金句以自勉。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覺醒年代》

《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線索,生動復原了歷史課本上的諸多名場面,自今年2月播出後便熱搜不斷。

這部被年輕人奉爲yyds的正劇,也將那個時代有血有肉的熱血青年帶到我們面前。

比如劇中,陳獨秀說道,“天生我才,不敢擔當就是失職,就會遺禍子孫,我等絕不能作壁上觀的局外人。”於是他選擇辦雜誌,辨析和驗證出最先進的思想理論,探索出了一條振興中華的道路。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迷茫與困惑,當年的年輕人同樣如此。

劇中,魯迅就以“鐵窗說”比喻這愚昧的世界,他認爲人人處於這無窗戶的鐵屋子裏,昏睡入死,比較悲觀。

胸中萬卷,筆頭千古。/《覺醒年代》

但青年之熱血,正在於即便感到力不從心也要一試。如一旁的錢玄同所說:“如果我嚷幾聲,能叫醒那幾個人,你就絕不能說,他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於是可以看到,“悲觀一下”之後,魯迅依然堅持用筆頭喚醒民衆。而他的多篇作品,如今早已入選語文教科書,影響着後人。

當輿論一窩蜂推薦“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時,青年思量蔡元培先生之教導、觀先輩堅韌追尋救中國之良方的熱血,再結合時代需要和自身實際,或許能做出更合理的選擇,找到更理想的去處以安放青春熱血。

02 “不管在哪個年代,

人性和人情是共通的”

微博搜索關鍵詞可以看到,關聯今年幾部出圈主旋律作品的共同情緒是“好哭”。但如果只是說教,這些主旋律作品顯然很難打動年輕人。

《理想照耀中國》總編劇梁振華認爲,年輕人能與這些作品產生“情感連接”,本質在於“不管什麼故事,不管在哪個年代,人性和人情一定都是共通的”。

就像昨晚河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文藝演出——《恰是百年風華》,裏面的敘事舞蹈《鏖戰獨樹鎮》讓人印象深刻。

《鏖戰獨樹鎮》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故事,再現了軍隊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的激烈場面,節目效果頗爲震撼。

“復活”的歷史,更觸動人心。

歷史上,這支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軍隊,在軍政委吳煥先的帶領下,爲中國革命立下大功。獨樹鎮一戰,紅25軍戰士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英勇戰鬥,死傷300多人,最終突出重圍。

值得一提的是,《鏖戰獨樹鎮》並沒有停留在戰爭的勝利,而是接着通過吳煥先與妻子曹幹仙的對話,讓我們看到在戰場英勇無畏的吳煥先內心的柔軟處,有着失去妻子和孩子的隱痛。

“邁出家門的那一刻,我們就不止一次的迎接死亡。堅定的信仰,需要許多生命用犧牲去換取。”地主出身的革命家吳煥先,爲了革命散盡家財,28歲早逝,而在吳煥先堅定革命決心的背後,還有親人豁出性命的頑強支撐。

“我和孩子是爲革命而犧牲的,你就是爲了我們娘倆,也要血戰到底!”吳煥先的妻子曹幹仙,懷着四個月的身孕,餓死在送軍糧回程的路上,作爲紅軍戰士的妻子,她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支持深愛的丈夫,支持中國的革命事業。

在河南衛視這出精彩的敘事舞蹈中,我們看到的是英勇無畏的青年吳煥先,也是作爲丈夫和父親的吳煥先,還有那些守護在他們背後的溫暖力量,當這樣鮮活的人被搬上舞臺展現出來,我們很難不爲之動容。

多角度的敘述和表演,讓觀衆看到了更鮮活立體的吳煥先。

以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得到廣泛認可的河南衛視,這次將新作聚焦在紅色文化上,這臺立足河南本地黨史的節目,再次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了善於講好文化故事的能力。

比起宏大的歌頌,節目更動人的地方,恰恰在於通過再現那個時代普通年輕人選擇與掙扎,顯露普通人的細膩情感,讓我們與之共情。

03 “我應該是怎樣的我,

有限的生命應該是怎樣的生命”

據說,《理想照耀中國》在項目發起時,就有意識地選擇了高光時刻發生在青年時期的人物進行書寫,爲的正是讓今天的年輕人去感受百年來中國追求理想的精神譜系。

而在《恰是百年風華》裏,節目更直接通過五個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在與不同時代的青年隔空對話中巧妙完成串聯。

沒有主持人,而是由五個年輕人串聯,也是節目的創新之處。

當這屆年輕人通過優秀的主旋律作品與不同時代的青年隔空對話,知道今天之幸福得來不易,也更知道青年仍需努力。

比如在《恰是百年風華》中,便通過情景舞蹈《誓把山河重安排》,再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年輕人戰天鬥地的豪情與幹勁。

在太行山的壁立紅巖與蒼翠羣山間,有一抹流動的“綠”,這是被稱爲“世界奇蹟”的紅旗渠。

紅旗渠建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林縣青年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25.6公里的紅旗渠,極大緩解了當地的旱災,將愚公移山的神話化爲人間奇蹟。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年輕人,充滿戰天鬥地的豪情與幹勁。

這段歷史自然振奮人心,但不同時代的青年畢竟還是有不同的征途,因此,節目並不只是單純再現過去年輕人的壯舉,也通過當代年輕人對先輩的精神傳承,試圖給予當代年輕人一點啓發。

比如節目同樣再現了另一個曾困擾於惡劣環境的縣城故事——河南省直管縣蘭考。那裏飽受風沙、鹽鹼、內澇困擾,糧食產量低,村民需要外出逃荒,直到50多年前,黨派焦裕祿到蘭考,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一起種泡桐樹,治“三害”。

2017年,蘭考實現脫貧。如今,蘭考已有20萬畝泡桐林,發展成了致富產業,用蘭考泡桐木製作的樂器,暢銷國內外。

和泡桐林一同壯大和傳承下來的,還有爲民服務的“焦裕祿精神”。

在《恰是百年風華》節目中,便請到了河南省的108位扶貧幹部代表,他們在爲蘭考的發展而奮鬥中實現自我價值,“把青春之歌融入時代旋律,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把所學所長奉獻給這片廣闊天地”。

河南省的108位扶貧幹部代表將先輩精神傳承,給當代青年樹立了好榜樣。

看到這些同時代年輕人的擔當,今天的年輕人也更能收穫啓發,深思自己有限的生命如何更好地發揮價值,最終完成“我應該是怎樣的我,有限的生命應該是怎樣的生命”之現實思考的落腳。

實際上,在去年的抗疫戰中,就能看到當代青年肩負時代使命、勇敢擔當的精神。

逆行的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的警察、社區工作人員、外賣員……各行各業的青年,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刻都能發揮自己所長,便能匯聚成一股巨大力量,全力以赴奔向春天,迎來曙光。

優秀主旋律作品的意義,或許正在於通過不同時代年輕人的隔空對話,喚起青年之熱血,將勇於擔當的精神傳承下去。

正如李大釗以青春書寫的誓言:以青春知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乘風破浪,迢迢乎遠矣,復何無計留春,望塵莫及之憂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