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海底撈的消息之所以能夠引發這樣大規模的羣嘲,與其說真有這麼多股東操心海底撈的發展,還不如說廣大消費者終於逮着個機會,可以好好吐槽一下這家不務正業的火鍋店了。

畢竟,這個被年輕人偏愛多年的火鍋品牌,口味沒提升多少,但口碑卻肉眼可見地下滑了不少。

“海底撈不行了?”在看了最近的新聞後,你很容易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如今,在中文互聯網上檢索“海底撈”,多半是“海底撈墜入海底”“海底撈撈不動了”之類的描述。

輿論集體看衰這家火鍋巨頭,並不是沒有理由的。種種解讀,其實都源自6月底曝出的一則消息——海底撈股價暴跌,四個月內市值蒸發2500億港元。

海底撈跌跌不休,“火鍋界的茅臺”不香了嗎?/圖蟲創意

在人們較爲樸素的認知裏,股價上漲是好事,下跌當然就是壞事。而在本就因菜品屢屢漲價而失去消費者好感的情況下,海底撈市值腰斬的消息一出,就成爲口碑滑坡的最後一根稻草。

菜品漲價丟了面子,股價暴跌又賠了裏子。一個落魄商業巨頭形象,已經呼之欲出。

海底撈,撈不動了?

不得不說,海底撈前段時間跌得挺猛,但就此斷言“海底撈不行了”,可能還爲時過早。

在這輪“雪崩式暴跌”中,海底撈行情最差的一天跌到了36.9港元/股,與年初高達85.8港元/股的巔峯相比,當然是腰斬,但縱向來看,其實也就是回落到去年8月初的水平。

海底撈近一年來的股價波動。/谷歌財經

更何況,被用來作對比的歷史最高點,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今年春節前,超過千億的資金南下湧入港股,內地餐飲三巨頭(海底撈、呷哺呷哺九毛九)漲得都挺猛,春節後,南下資金迴流,海底撈們又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與其說是“大潰敗”,不如說是正常的價值迴歸的過程。

把時間拉長來看,如今三四十元的股價,或許纔是這家上市三年的網紅餐飲企業的常態。

海底撈自2018年9月上市以來的股價變動。/谷歌財經

同樣地,翻檯率的下降也是如此。

根據2020年報,海底撈的翻檯率,從2019年的4.8下降到了2020年的3.5,這被視作的“海底撈神話不再”的鐵證之一。

但別忘了,2020年全年,海底撈的門店數也從2019年的768家增加到了1298家。

大規模擴店的背後,當然有盲目擴張的因素在,但有了新店的分流,海底撈的平均翻檯率下降幾乎是必然的。

即便只是路過,海底撈的店員也會熱情地跟你打招呼。/圖蟲創意

門店數量的增加,最直接的影響是原有門店的平均排隊等待時間會減少,顯得不復往日那樣火爆,但長遠來看,其實有利於擴大品牌規模和影響力。

或許可以這樣說,海底撈撲街了,但又沒完全撲。

當然,這一次海底撈的消息之所以能夠引發這樣大規模的羣嘲,與其說真是有這麼多股東操心海底撈的發展,還不如說廣大消費者終於逮着個機會,可以好好吐槽一下這家不務正業的火鍋店了。

畢竟,這個被年輕人偏愛多年的火鍋品牌,口味沒提升多少,但口碑卻肉眼可見地下滑了不少。

海底撈被罵,當然不是因爲難喫

前段時間,與海底撈“市值蒸發2400億”的新聞一同上熱搜的,還有海底撈老闆張勇關於“海底撈不好喫”的回應。

6月中旬的一次交流會上,在被問到爲什麼“海底撈服務好,但味道一般”時,張勇拿時下備受關注的航天新聞舉例,稱“火箭上天有標準,餐飲沒有標準。只不過是有些企業強調口味的宣傳,我們不重視而已。看報表,我們的營銷費用是零。”

海底撈被罵,當然不是因爲“難喫”。

衆所周知:火鍋是餐飲行業中最容易做到標準化的,如果海底撈難喫,那也不會是變難喫了,而是本來就難喫。更何況,火鍋想要做得難喫,比做得好喫要困難得多。

張勇還表示,“洞察人性很難講,比如消費者說海底撈不好喫,其實可能是嫌價格貴。我老婆說我回家晚,可能是我對她關心不夠。如果我信我老婆的話,每天都在家待着,我相信我老婆會更討厭我。”

對着海底撈人均110元的客單價,我們再討論“貴不貴”似乎沒有太大必要,問題關鍵在於“值不值”。

曾幾何時,擁有着牛油鍋、番茄鍋、小酥肉的海底撈還是年輕人心中“yyds”。/圖蟲創意

往前數幾年,人們去喫海底撈的時候,還處處透着新鮮的體驗——

就餐時主動提供皮筋、眼鏡布、手機袋,洗手間有專人遞毛巾,等候區有免費的水果、零食,可以美甲、擦鞋,還可以疊紙鶴和星星抵扣餐費……

這些如今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成爲標配的服務,在當時並不多見。憑着主動內卷抬高的服務水平,海底撈逐漸走在火鍋賽道的前列。

對於當時的消費者來說,海底撈即便並不物美價廉,也至少是物超所值。

“如果不是爲了對暗號,

誰要來海底撈?”

這兩天,無論是高考分數307的小偶像,還是綠城火災案的當事人林生斌,都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人設崩塌帶來的反噬是巨大的。

如果說海底撈也有人設,那它的人設無疑是“體貼”。

無論是每次喝完飲料,總會有人衝上來爲你續杯;還是一個人去喫海底撈時,店員在對面位置放上的玩偶;又或者是在海底撈過生日,送過水果蛋糕、長壽麪後,還會有一羣員工舉着燈牌在你面前唱生日歌……

網友:海底撈給你過生日你感動嗎?不敢動。/微博

海底撈的體貼,甚至到了讓社恐患者有點發怵的程度。

俗話說,愛一個人,就帶TA去海底撈過生日,恨一個人,也帶TA去海底撈過生日。

博主“渡邊魚子醬”就曾分享過自己與跟朋友去海底撈喫飯,爲了不被服務員發現過生日進而成爲全場焦點,只好“偷偷摸摸地從包裏挖蛋糕喫”的經歷。

而底下的評論,讓人明白這份謹慎毫不過分。無論你有意還是無意,只要被海底撈知道你今天過生日,一份新鮮熱乎的社死現場就安排上了。

然而,對於海底撈式的過度服務,有人嫌打擾,但有人還怕不夠。

這段時間,一份“海底撈暗號”在全網瘋傳。

具體來說,找海底撈的店員說一些指定的內容,就會拿到各種小禮物。因爲一些暗號過於羞恥,又被稱作“厚臉皮挑戰”。

這些暗號,包括但不限於說“小仙女來喫火鍋了”得到仙女棒玩具、說“兔兔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喫兔兔”得到一份兔子形狀的甜品、說“你家的鍋底好好喫”獲贈一包火鍋底料……

在多數情況下,店員們會秒懂,然後呈上相應的禮物。當然,也不乏翻車的時候。

從一些門店毫無準備的反應來看,這並不像是官方推廣的營銷行爲。

這些的“暗號”,最開始可能只是部分門店個別服務員的好心之舉,卻因爲用戶的自發傳播而成爲了一種潛規則,最終又捲回到了自己頭上。

目前來看,已經快要捲到國外的門店了。/小紅書

無論是之前的“17元喫海底撈”還是如今的“海底撈暗號”,“去海底撈薅羊毛”似乎成爲一種潮流。

但別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些免費饋贈的小禮物,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並分攤到了不需要這些額外服務的“老實人”顧客的賬單裏。

愛送東西的怡紅樓,最後倒閉了。/《武林外傳》

中國人不愛喫火鍋了嗎?

事實上,最近焦頭爛額的火鍋品牌,還不止海底撈一家。

前面提到的呷哺呷哺,跟海底撈也是一對難兄難弟。

同爲港股上市公司,呷哺呷哺股價也從年初的27.1港元/股跌到如今的7.4港元/股,縮水近3/4。如果說海底撈是腰斬,呷哺呷哺則是從小腿肚子就開始斬了。

呷哺呷哺今年來的股價波動。/谷歌財經

而與海底撈的“增收不增利”相比,行業老二呷哺呷哺是營收和淨利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根據年報,去年呷哺呷哺營收54.55億元,同比下降9.5%;利潤1148萬元,同比降低96%;經調整後的純利潤也僅爲1.3億元,同比降低67.1%。

再加上此前明星陳赫的賢和莊火鍋門店出現天花板掉落,鄭愷的火鳳祥火鍋陷入抄襲風波……一時間,似乎所有關於火鍋的消息,都不是好消息。

人們不禁會疑惑,中國人已經對火鍋感到厭倦了嗎?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國在營業的火鍋門店數近50萬家,而規模最大的三家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呷哺呷哺”“馬路邊邊”所有門店數加起來,纔剛剛超過3千家。

我們的目光,似乎過多地被頭部的連鎖火鍋品牌佔據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信息繭房。在萬億級的火鍋市場裏,即使是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市場份額也只有6%左右。

火鍋行業的紅海里,連鎖品牌只是滄海一粟。/圖蟲創意

當人們提到火鍋這個詞,可能十五年前意味着小肥羊,十年前意味着呷哺呷哺,五年前意味着海底撈……

火鍋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不僅有各大品牌的對壘,還有各式風格的競爭,如川渝的麻辣火鍋、北京的銅鍋涮肉、潮汕的牛肉火鍋、貴州的酸湯火鍋、雲南的菌湯火鍋……

正如《新週刊》在2018年的專題《火鍋中國》中所總結的那樣:“熱氣騰騰、香飄四溢的火鍋,其本身就散發着一種向心力,就像一座迷你壁爐或篝火,將臣民百姓吸引過來,聚集在它的周圍……對於把喫飯看作一種社會活動的平民而言,似乎只有火鍋纔可以讓食者隨意選菜料,自己掌握火候並隨意調配作料——在火鍋裏,中國人找到了喫的自由。”

從某種角度來說,越多越大的連鎖火鍋店,是違背這種“自由精神”的。月盈則虧、盛極必衰的道理,一再在各種品牌身上應驗,或許,沒有哪一家火鍋能一直火下去,但在這片土地上,永遠有火鍋在沸騰。

✎作者 | 陸一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