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往後
再也喝不到莫奈同款咖啡
再也聽不到百年露天古典樂
威尼斯兩年一度的全球盛會
也只能永遠停留在記憶裏

近日,意大利最古老的咖啡館——花神咖啡館即將歇業。

它曾是“世界上最美的十大咖啡館”之一,開業至今,無數文化名流慕名而來,在暢所欲言間孕育了諸多傳世之作。

莫奈、安迪·沃霍爾、卓別林、海明威都是這裏的座上客。


莫奈和妻子在咖啡館旁的聖馬可廣場

300年間,花神咖啡館成爲了經典文化的搖籃,同時又總是走在時代前沿,讓新潮的思想在這裏生根、發展。

18世紀時,它是整座城市中唯一接受女性顧客的咖啡館;1893年至1895年,它見證了威尼斯雙年展的誕生,至今仍是這場全球盛會的展館之一。

1920年代興起的藝術風格在這裏變得流行

2020年花神咖啡館300週年慶時,意大利國家郵政局甚至專門爲它發佈了一套紀念郵戳。

 國家郵政局發行的,花神咖啡館特別紀念郵戳

《泰晤士報》說,在這裏花上15歐,你買到的不僅是一杯卡布奇諾,同時,可以聆聽一場現場古典樂演奏,再看一看聖馬可廣場的人來人往,感受300年以來意大利的沉浮歲月。

可是見證了無數歷史,它仍然沒有逃掉疫情的侵襲。近日,店內負責人Marco Paolini宣佈,花神咖啡館即將關閉。

他說:“如果花神咖啡館關閉,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家咖啡館,而是在歐洲文明史上,撕掉了一個重要的篇章。”

花神咖啡館內廳 

而如今,威尼斯城裏只剩下落寞的貢多拉。

夕陽照向門庭冷落的花神咖啡館,人們只能像嘆息橋上望着這座城市的拜倫一樣,發出一陣嘆息後,等候它的謝幕。



01

租金照付、工資全發

各方補救也無法挽回


原本,花神咖啡館打算在2020年12月29日舉辦一場300週年生日慶典,可是疫情嚴重,他們只能放棄了這場活動。

2019年時,咖啡館總營業額高達800多萬歐,雖然經歷了一場洪水,但依然挺了過來。

然而幸運沒有再次降臨。疫情讓意大利旅遊業受到重創,入境遊客減少了7800萬人,全國旅遊業倒退回30年前水平,威尼斯更是首當其衝。

正在休業的花神咖啡館

2020年一年,花神咖啡館的營業額不足200萬歐。

負責人Marco Paolini說,這一年裏,除了要給70位店員和其他兼職員工發全額工資,還要向政府交一整年的全額租金,大約21萬歐元。

從2020年2月狂歡節取消開始,他們總共只收到政府16萬歐元的補助金。

照這樣下去,倒閉只是時間問題。

店鋪將自營官網上的商品打折出售:茶葉、酒水、橄欖油、果醬……


爲了讓封鎖在家的粉絲也能嚐到昔日的味道,他們公佈了部分食品的獨家配方,比如布朗尼、司康餅、意大利威尼斯傳統的小餅乾Zaletti等,讓粉絲們看完後,移步到網店、下單配方用料,在家自制一份回憶裏的味道。

除了食品,官網還上架了帆布包、香薰等文創用品。


文創用品:香薰、帆布包等

甚至搬出了往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的限量設計產品。


藝術家特別設計的產品、紀念冊等

看得出來,花神咖啡館在盡全力自救,與此同時,也想通過網店讓大家重溫店鋪的往日光輝。

如果有鐵桿粉絲心甘情願花重金買單,也許他們會更加寬慰了。


02

文化藝術名流

見證了它的昔日輝煌


1720年12月29日,花神咖啡廳正式開業。大門僅容一人過,進門後是一個狹窄長廳。

直到19世紀,它終於擴充成爲4個單間:四季廳、東方廳、參議院廳和名人廳。

名人廳裏掛滿了意大利本國名人的肖像畫,如提香和馬可·波羅。

參議院廳的大理石桌四周,圍繞着紅絲絨椅和沙發座,牆壁和天花板上裝飾着歐洲古典主義繪畫,縫隙間貼滿金箔,無處不透露出富麗堂皇的氣質。

參議院廳內部

花神咖啡館開業後,立刻引來無數藝術大咖。

莫奈是它的頭號粉絲。他甚至在附近租下一棟豪宅,閒暇時就逛到聖馬可廣場喝咖啡、看日落,一連畫下37張城市風景,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尼斯大運河》。


莫奈畫作《威尼斯大運河》

安迪·沃霍爾喜歡在咖啡館露天座整理靈感,順手畫下的罐頭草圖,成了波普藝術流派裏的經典圖案。


安迪·沃霍爾,和他在咖啡館畫的罐頭塗鴉

卓別林享受完美食大筆一揮、寫下稱讚,這張手稿至今被保存在咖啡館內。


卓別林寫下手稿,稱讚花神咖啡館的食物

《亂世佳人》男主演克拉克·蓋博來過這裏,掀起了不小的轟動。


《亂世佳人》男主克拉克·蓋博

花神咖啡館也吸引了嗅覺敏銳的導演們。

1955年,英國著名導演大衛·裏恩在這裏取景拍攝《夏日時光》;耳熟能詳的劇情電影《天才瑞普利》中,27歲的格溫妮斯坐在門外的意大利式涼廊裏,驚豔衆人。

兩部影片都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格溫妮斯在《天才瑞普利》拍攝中,位於花神咖啡館的室外座

花神咖啡館不僅是當地的文化地標,更是意大利歷史的見證者。

1848年威尼斯起義的那段時間裏,咖啡館暫停營業而改成收容所,用來救治在戰爭中傷痕累累的士兵。

它歷經了威尼斯共和國、拿破崙帝國和奧地利接管的三朝更迭,始終爲來到聖馬可廣場的人們提供了一片安靜的角隅。


聖馬可廣場

如今的花神咖啡館早不見腥風血雨的痕跡,不過,每當交響樂的轟鳴聲響起,人們彷彿重新回到了城市的時間隧道里,聽它娓娓道來自己的前世今生。

交響樂現場演奏是花神咖啡館每天的固定項目,已經持續了上百年。無論室內或者室外,人們花上6歐,就可以一邊用餐,一邊享受現場音樂。


咖啡館舉行的現場演奏會

03

威尼斯雙年展的搖籃


花神咖啡館延續傳統的同時,也總在擁抱新生。

1920年,新藝術風格開始在歐洲流行。花神咖啡館爲此特別裝修了一個新廳堂,全部裝修成新藝術風格。

1895年,在市長的提議和主持下,花神咖啡館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這也標誌意大利率先邁入了現代藝術的大門。


正在舉辦威尼斯雙年展的花神咖啡館

每屆威尼斯雙年展,都會邀請一位藝術家,或設計師來到花神咖啡館,圍繞一個主題進行佈置與策展。

他們結合城市的特點,對花神咖啡館的佈局做出創意改造,從而誕生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著名畫家Mimmo Rotella牆上的傳統掛畫全部替換成拼貼畫。此刻重溫30年前的藝術大作,依然覺得前衛。


Mimmo Rotella花神咖啡館佈置,和他創作的作品

設計師Gaetano Pesce將威尼斯城市的守護神聖馬可獅抽象化,再結合杯子進行創新設計,誕生了極具實用性的藝術產品。

Gaetano Pesce設計的杯子

2015年,中國藝術家邱志傑的作品《那麼,我們不再四處遊蕩》讓咖啡廳搖身一變,成了極簡主義展館。面鏡像上,映刻着來往名人的金句。

當人們讀到狄更斯在《聖誕頌歌》中的那句“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不將忘記、不能忘記”的時候,誰能想到時隔5年,花神咖啡館就只會留存在記憶之中了。


邱志傑創作的作品


04

57頁菜單背後,

是傳襲百年的服務


曾經,從早上9點到午夜時分,老店每天都開門迎接新客。

客人坐下後會收到一份菜單,上面用花體字寫着早茶、中午簡餐、下午茶、餐前酒、晚餐和餐後點心等。總共上百種餐品,57頁,堪比一本意大利食物的迷你收藏冊。

其中有3道餐品不可錯過。

提拉米蘇凍是一款特別限定的甜點,通過攪打奶油與Semifreddo,或冷凍蛋羹等量混合後製成。入口沒有冰渣、不甜不膩是它的最高境界。


提拉米蘇凍

香草冰淇淋則以溫和口感和濃香,贏得了大多數食客的喜愛。

香草冰激凌

值得一提的是飲品卡薩諾瓦巧克力,以店裏的常客,也是意大利威尼斯著名冒險家命名。

當年,他因負債累累即將出逃威尼斯,臨走前還不忘來這裏匆匆忙忙喝了杯Espresso。

傳統熱巧克力中加入了薄荷奶油和巧克力碎,味道獨特。


卡薩諾瓦巧克力

花神咖啡館的一杯熱巧11.5歐,一塊蛋糕大概在14歐左右。

BBC電視臺和名廚Fred Sirieix製作了一部美食紀錄片《Remarkable Places to Eat》,第一集就特地前往花神咖啡館一探究竟。


侍者們高舉托盤,在食客面前扭轉後,輕輕放下的這一連串動作,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花神咖啡館最經典,也是最嚴格的服務規則。


單是店內的托盤就大有講究。

咖啡館選用的銀質托盤是百年前延續至今的傳統盛器,根據每一桌的餐品數量和食器大小,共有6種尺寸。


6個尺寸的托盤

準備好餐品後,侍者的主要工作是把所有的餐品裝入銀質托盤,擺盤順序必須與每桌食客的座位席對應。

這意味着一天下來,一位侍者要記住上千桌顧客的座位順序,和他們點單的餐品。

花神咖啡館的侍者

而這個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在運送過程中保證每件餐品的位置不能移動。保持單手或雙手託舉到達餐桌,在食客面前轉動托盤,直到對應的位置後才放下。

盛滿食物後最重的托盤,將近15千克。

看似身輕如燕的侍者,可能已經經過了15年的練習。這,可以從侍者的服裝辨別。

每位侍者都有特殊的着裝,新手的領結是白色,如果要晉升爲戴黑色領結的高級侍者,至少要用上10年的功夫。

黑領結,象徵資深侍者

與衆多咖啡館不同,花神咖啡館的廚房與大堂是分離的。後廚一共有5位員工,負責所有的甜點和冰激凌。

每一塊蛋糕上的裱花,都要保持相同。將餐品製成後,他們會統一裝入黑色大箱子,同樣使用託舉的方式,步行穿過街巷、廣場,10分鐘後送到店內。


當BBC問後廚的女孩,想在這裏工作多久時,她說,10年或者20年,都有可能。

BBC問,爲什麼?

她笑容燦爛地說,這裏就像一個大家族,所有人都在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爲顧客呈現出甜點最完美的狀態。

可這份純粹的理想,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花神咖啡館關閉後,人們再也無法喫到招牌的提拉米蘇凍和香草冰激凌,再也聽不見現場古典樂演奏會。

當想念起飄着淡淡薄荷香的卡薩諾瓦巧克力時,我們也只能和那位離開威尼斯的冒險家一樣,任憑腦海裏的回憶,遐想這片土地上曾經歷的整整300年時光。

文、編輯/Itsuki
資料來自花神咖啡館官網、BBC紀錄片《Remarkable Places to Eat》
圖片來自花神咖啡館、The Times、ArchitecturalDigest,部分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爲進行追究與維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