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街廿五

作者:郭强,建行金融市场部

近期人民币升值引发了市场热议,也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当然,也有不少普通居民(非金融从业人员或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开始关注,关注的焦点无非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资产应当如何配置。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相关资产的走势。疫情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最低点是2020年5月27日的7.1765,最高点是2021年5月31日的6.3565,最高点和最低点刚好间隔整整一个自然年,期间最大升值幅度是12.9%。以2020年5月27日为起点,截至2021年6月4日收盘,人民币累计升值10.38%。

同期,美元指数累计下跌8.95%。

A上证综指累计涨幅26.18%,深证成指累计涨幅37.50%,沪深300指数累计涨幅36.40%,创业板指累计涨幅53.46%。

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累计涨幅39.05%,纳斯达克指数累计涨幅47.90%,最有代表性的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41.38%。

比特币累计涨幅322.60%,最大涨幅超过600%。

中国房价的累计涨幅计算相对不够精确,笔者以百城住宅平均价格为标的,分别计算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一、二、三线城市平均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3.18%、3.95%和5.18%。

美国房地产市场疫情以来也比较火爆,美国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20个大城市)累计上涨12.06%,美国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10个大城市)累计上涨11.92%。由于数据更新问题,此指数目前只更新到今年3月底。

大宗商品成为疫情以来全球关注的重点。同期LME铜累计上涨85.75%,LME铝累计上涨61.57%,CBOT玉米累计上涨113.48%,DCE铁矿石累计上涨67.45%,ICE布油累计上涨95.48%,WTI原油累计上涨101.95%。

贵金属方面,COMEX黄金累计上涨11.05%,SHFE黄金累计下跌2.58%。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看到,在人民币升值的这一年中,累计涨幅最大是比特币价格,涨幅超过300%,其次是CBOT玉米,累计涨幅超过110%,涨幅排名第三的资产是WTI原油,累计上涨约102%。而表现最差的资产,第一名是美元,美元指数累计下跌8.95%,第二名SHFE黄金,累计下跌了2.58%,第三名是中国一线城市平均房价,涨幅为3%左右,与银行理财大致相同。

可以看出,在各国的经济救助与刺激计划下,叠加全球流动性泛滥,不只是经济重建所需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其他一些流动性较好的资产都出现了资金的涌入。

由于普通居民并无过多的投资渠道来购买境外资产,加之国内的监管较为严格和完善,因此,从资产的可得性以及投资的便捷性方面考虑,国内普通居民可能持有最多的资产就是现金(多数为短期银行理财)、股票、基金、美元、房产以及少量的比特币。

那么这几种资产后续会怎么表现呢?

先来说比特币。比特币堪称是近两三年来市场最关注的投资品或者投机品,其表现也最接近2000年网络泡沫的情形。索罗斯有句名言,识别泡沫,参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裂之前离开泡沫。事后看,拥抱比特币泡沫最好的时机早已过去。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3个国家的央行或部分商业银行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发布了限制交易措施,但监管细则、禁止程度略有差异。由于其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普通公众对其了解一般都局限在数字货币、加密货币、增值资产等方面。包括特斯拉、马斯克在内的吹捧者,主要是试图将其支付功能合法化而不断的进行“游说”。但货币支付功能仅靠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技术,远不能承担支付功能所需要的信用。相反,比特币的炒作更可能会涉及洗钱等不法行为。目前,中国已经严令禁止比特币交易,多家银行发布了禁止用户进行比特币等虚拟加密货币的交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财政部多次警告加密货币的加密货币、稳定币和其他创新“可能给用户和整个金融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后续,美联储、人民银行等主要央行推出国家数字货币势在必行,各国都已着手测试,也许央行数字货币推出之日,就是比特币泡沫破裂之时。所以比特币的风险回报比并不高,并不建议普通居民对比特币进行投机。

其次来看房地产。国外的房地产由于众多限制,普通居民实际持有的并不多。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商品房仍还有局部结构性的上涨,比如好的学区、好的地段,比如深圳、成都之类的流动人口涌入的城市。但国家整体的调控思路已经被反复地确认,一旦有涨幅过快过大的区域,调控政策随时加码。从近一年的平均价格涨幅来看,持有房产的账面收益率与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大致相当。而从监管的动向来看,现在对居民消费贷、私营企业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行为进行严查,居民加杠杆的难度已经较大。换句话说,市场上的热钱不少,但能够进入房地产市场投资的资金越来越少,没有大批增量资金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动能自然不会持续。但不可否认,房地产目前看仍是居民的主要资产和优质资产。虽然可能升值幅度不大,但持有风险不高。

第三类是大宗商品,包括贵金属和原油。一般居民通过期货来对大宗商品进行投资。铜、铁、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取决于供需差的缺口大小与持续时间。从美国现在祭出的大规模基建计划、主要矿产区的疫情严峻程度、以及美联储退出宽松的时间点综合判断,可能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期货交易本身自带杠杆属性,属于高风险资产,波动性远高于股票,对投资者自身的交易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即便有足够的兴趣去参与,一般投资额度占家庭资产的比例都比较小。当然,由于大宗商品投资这个领域对普通居民而言,还是具有一点的神秘感和距离,再加上前段时间也出现了由于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和代客交易机制问题导致的投资者大幅亏损个例,所以,大宗商品投资监管并不鼓励,对个人的要求更高一些。

再来看看美元。从家庭配置的角度看,很多家庭兑换美元主要是为了给未来的出国旅游和子女境外求学备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得到完全防控的情况下,出国留学和旅游的需求会被大幅压缩,因此对美元的需求可能并不强烈。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需求什么时候会再次释放?从笔者的个人判断看,出国需求释放的激发点就是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问世。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医疗供给的满足,重症的病例已经大幅下降,民众对于疫情的恐慌之处在于其较强的传染性、治疗的不确定性以及后续相关的隔离政策。一旦特效药研发完成,新冠也就变成一种普通的流感,没有了恐慌,出国需求自然就会恢复。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处于近6年以来的高位,且美国强劲的经济数据不断刺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冲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于2009年三季度转正,四季度创当时的高点4.5%,美元指数从2009年12月初开始,走出了一波长达135个交易日的单边上行,从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6月8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17.8%。本来有出国需求的家庭,只是被疫情中断了计划,可以适当的在6.40以下做一些换汇。人民银行和外管局已经多次提示市场不要赌人民币的单边升值,如此明确的信号,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有可能会享受一些政策的红利。

最后就是股票,普通居民耳熟能详的低门槛投资品种。虽然近年来投资港股和美股的渠道也丰富了不少,但由于时差、交易规则以及资金汇兑等多方面的限制,多数投资者还是更习惯于在国内A股市场投资。从上文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这一年,A股主要股指的平均涨幅就达到了39%左右,几乎与美股三大股指43%的平均涨幅相当,再叠加人民币对美元10%的升值,实际涨幅可能接近50%。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涨幅是指数的涨幅,就是配置后就一直持有的收益。但实际上多数投资者总是高估自己的择股能力,而低估指数的安全性与回报比。从往年的统计来看,被动型指数基金确实是投资首选。但今年后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首先是美联储退出宽松的时点,这可能是流动性转向的起点,也可能是全球风险偏好下行的起点,更可能是美股转向的起点,对全球股市的影响不容忽视。其次,通过陆股通流入国内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也对A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今年以来的市场波动性明显增强,如果后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走贬,是否会出现资金的外流要格外关注。此外,中美关系走向、特效药研发这些,都有可能会对市场运行和经济基本面产生较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可能的扰动因素,因此,A股行情必然呈现出较强的结构性与阶段性。以今年前半年为例,市场的主线切换就比较明显,例如政策消息刺激的碳中和行情,主要是要判断行情的级别和力度。即便如此,挑选个股的难度依然较大,笔者更推荐的是阶段性买卖主题行业的ETF。现在盲目根据政策、企业盈利面这些条件来猜测下一个轮动的行业是什么,其实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我们认知和理解力有限的情况下,市场走出来之后再判断持续的力度和空间,可能会是更稳妥的做法。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并不需要看到人民币升值而感觉焦虑或者踏空。因为我们日常还是人民币结算,在没有外贸往来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并不会造成购买力方面的明显差异。精选可以投资的资产类别,合理分配资金,提高市场感知力和交易能力,保持消息敏感度,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