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圖科技IPO中止變終止,“AI第一股”衝擊失敗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樟稻  編輯/伊頁

來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

“少了探討哲學的馬雲,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也缺了些趣味”,一位參會人士私下吐槽道。

近日,在上海召開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正式落幕。於2018年創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今年是第四屆。此次大會,不止少了馬雲,馬化騰也沒有親自出場,而是通過語音參會。BAT中,李彥宏成了大會現場僅剩的“獨苗”。

爲期3天的大會上,大佬們你來我往,對AI行業展開詮釋,其中不乏夾帶私貨,對公司所處賽道幾度讚譽,本也無可厚非。一派熱鬧的氛圍中,大會落幕,行業內又多了幾份熱菜可炒。

和如今AI行業的“門票”地位不同,2016年之前,AI概念並沒有得到主流大廠認可。

2015年,Google旗下AI創業公司DeepMind發佈了人工智能圍棋機器人AlphaGo,並直接約戰當時的世界圍棋冠軍,最終,這場“人機對決”的結果以AlphaGo 4:1擊敗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告終。此後,人工智能一躍成爲人才和熱錢奔湧的賽道。

不過,隨着時間推移,一張PPT只要打上AI標籤就能拿到融資的時代早已遠去,投資人和機構更加關注AI公司的落地能力,泡沫難逃泡沫的宿命,AI行業加速出清,這種現象在新興賽道中十分常見。

泡沫破滅,才知深淺。作爲AI賽道中較爲出圈的公司,商湯、雲從、曠視、依圖,被冠以“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的稱號。2020年,IT桔子發佈的《2020年中國新經濟人工智能獨角獸》行業榜單,AI四小龍皆位列其上。

但最近的半年裏,AI四小龍境遇頗爲不佳,行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直指各自的軟肋,城頭變幻大王旗。資本天性逐利,經營環境變化下,一場資本與行業的變形記正在上演。

01 夠不着的第一股

7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消息,決定終止對依圖科技首次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的審覈。這意味着,依圖科技籌備8個月的科創板IPO計劃,以失敗告終。

而在3個月前,上交所披露,依圖科技有限公司因發行人及保薦人主動要求中止審覈,決定中止其發行上市審覈。彼時,爲了避免爭議,依圖科技回覆媒體稱,是“中止”而非“終止”,一語成讖。

與依圖科技一樣,其他四小龍的上市之路同樣遍佈荊棘。

目前,雲從科技、曠視科技都在向科創板進擊。2020年12月3日,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今年3月31日,由於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上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覈,到了6月2日,中止審覈情形消除後,上交所才恢復雲從科技的上市審覈。

曠世科技此前登陸港股市場失敗後,也選擇向科創板發起進擊,5月28日,曠視科技披露了科創板首輪問詢的答覆。

商湯作爲AI小龍中最神祕的存在,市場最新的動態是,商湯科技或將A+H上市,保薦人爲中金公司,最快將於8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從上述各家進度來看,四小龍對於“AI第一股”的名頭。皆抱有很大的決心。

爭奪第一股確有益處,資本市場存在“第一股效應”,對於AI四小龍,同處於計算機視覺垂直賽道,面臨高度同質化的競爭效應,誰能率先上市,就能拿到“AI第一股”的稱號。考慮到AI賽道的明星效應,第一股將享受高估值溢價,從而壓縮其他玩家的生存空間。

拿前段時間回港上市的百度來說,臨近上市,被媒體冠上“AI第一股”的名頭,無非是爲了能更好擁抱AI賽道的明星光環,以期獲得二級市場的青睞。

實際上,不止四小龍,賽道內的其他企業也加入了這場爭奪戰。6月22日,格靈深瞳科創板IPO申請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排隊等在IPO大門前的人工智能企業又添了一家。

AI企業爭搶“AI第一股”的動作越發激烈,除了獲取高估值溢價,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對AI四小龍分析可知,四者在融資、經營現狀均有相似之處。依圖科技最後一輪融資停留在2020年6月,商湯科技融資停留在2018年9月,雲從科技融資停留在2020年5月,曠視科技融資停留在2019年5月,AI四小龍融資步伐正在放緩。

另一方面,AI企業的造血能力有限。據招股書披露,除了未公佈財務數據的商湯科技之外,招股書口徑下,曠視科技的累計虧損爲130.6億元,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的累計虧損分別爲72.68億元、22.81億元。

高估值和高投入之下,四小龍都遠未實現盈利,商業模式岌岌可危,AI四小龍背後的投資機構同樣坐不穩釣魚臺,催促所投企業儘快上市,成爲最迫切的“解套”方式。

爲了縮減人力成本、優化股權結構,一些AI企業甚至不惜採用裁員手段。

“1月依圖裁員20%,N+1補償,沒有年終獎;依圖3月上市IPO中止;5月依圖降薪10%,且P5-6降薪10%、P7下調20%、P8下調30%;依圖期權不回購;最近傳依圖醫療團隊解散,從去年到今年3月醫療團隊已經裁了70%”,相關人士在脈脈上發帖爆料。

除了依圖,近期,雲從也相繼被爆出有裁員30%的現象。此外,曠視、依圖、格靈深瞳等AI企業,也都有相關高管離職現象。

儘管如此,對於AI四小龍,順利上市依舊不容易,除去財務狀況不佳外,以奔赴科創板的依圖、雲從、曠視爲例,三者都收到了上交所的數次問詢函,雲從科技被問詢了29個問題,依圖科技是47個,曠視科技是36個。

拿曠視科技的問詢來說,其中涉及了數據合規及科技倫理方面的問題。如今,隨着濫用人臉識別的安全隱憂日漸凸顯,以計算機視覺起家的AI四小龍將面臨監管與合規的挑戰,上市之路又添上了幾分陰影。

02 行業身位不保

行業內,一個比較現實的情況是,以AI四小龍爲代表的獨角獸光環正在逐漸褪去,四小龍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表現在縱向產業鏈維度、橫向企業維度兩個方面。

從產業鏈維度來看,人工智能產業鏈分爲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

基礎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主要是研發硬件及軟件,如AI芯片、數據資源、雲計算平臺等,爲人工智能提供數據及算力支撐。

技術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以模擬人的智能相關特徵爲出發點,構建技術路徑。

應用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延伸,面向特定應用場景需求而形成軟硬件產品或解決方案。

2020年之前,國內AI行業處在應用層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應用層的投資機會和投入回報率遠高於技術層和基礎設施層。因此,國內大部分AI公司都會從應用層或技術層切入。拿AI四小龍來說,在技術層面,屬於計算機視覺賽道,在應用層,則在安防、金融等多個領域佈局。

一般而言,當應用層出現泡沫時,投資機會可能更多地出現在技術層,當技術層停滯並出現泡沫時,投資機會可能更多在基礎設施層,越是在上層佈局的企業面臨的泡沫越多。如今,AI行業的泡沫早已蔓延到了技術層。

AI四小龍所處的計算機視覺賽道尤爲明顯,近十年來,AI四小龍所處計算機視覺賽道在融資數量上排名第三,佔比10%,但AI醫療、芯片/半導體相關技術、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等領域的融資數量正在上升。資本天性逐利,隨着計算機視覺賽道的AI四小龍構不成盈利閉環,用腳投票就不可避免。

縱向產業維度如此,橫向企業維度同樣不容樂觀。

當前,國內正在經歷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三次浪潮,AI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AI企業是AI技術發展和創新的主要推動羣體之一,國內AI企業主要分爲三類:互聯網巨頭、傳統軟硬件廠商、AI獨角獸企業。

互聯網巨頭資金雄厚,人才集聚效應強,研發實力強大,結合自身業務優勢,投入基礎研究,建設技術平臺,代表企業如阿里、百度、騰訊等,但在落地層面,受制於行業經驗和知識的積累。

傳統軟硬件廠商行業耕耘時間已久,有着穩固的客戶關係和渠道,通過硬件開發、軟件開源的合作形式,提供軟硬件定製服務,發揮產業集羣效應。不過出於風險控制等考慮,在人才招募、算法研究、基礎設施等方面投入都相對保守。

對於AI獨角獸企業,其在特定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憑藉團隊的背景光環,在特定場景中形成優勢。但獨角獸企業普遍利潤率偏低甚至虧損,面對同爲技術平臺型互聯網巨頭的擠壓和日漸提升的人力成本,燒錢模式難以長久爲繼。

三者各有千秋,現今,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軟硬件廠商正在不斷補齊自身的短板。

此前,在澄清李開復關於螞蟻金服爲曠視提供人臉數據一事時,螞蟻金服宣佈,公司刷臉系統早已不再與曠視科技合作,而是由螞蟻金服獨立研發。互聯網巨頭在前期與行業垂直創業公司合作,積累了一定行業經驗後,自研幾乎是必走的一條路。

除此之外,互聯網巨頭的研發實力同樣不能小覷,拿彙集算法的AI中臺來說,現今,AI中臺是阿里、華爲、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標配。

同樣,在AI四小龍和海康威視、大華等傳統攝像頭硬件廠商的競閤中,也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困擾。

近年來,海康威視等視覺設備廠商一直在推進旗下產品的AI轉型,拿海康威視和商湯的合作來說,早前海康威視先是通過支付技術授權費用來使用商湯的算法,而後海康轉變模式,開始自研算法。

更甚於,和這些在渠道和供應鏈方面居於優勢的傳統軟硬件廠商相比,AI獨角獸的算法優勢反而被削弱,以至於走上軟硬件並行的道路。

總之,與行業其他競爭對手相比,AI四小龍面臨着邊緣化的風險。

03 AI獨角獸宿命?

AI獨角獸何至於此?追本溯源,與行業一直存在的迷思有關,即到底是“AI+行業”,還是“行業+AI”?

這個問題適用於諸多被技術改造的行業,核心在於,對於一些行業,即使能被技術改造,但主體似乎仍是行業本身,也就是說,作爲技術革新者能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

以醫療行業爲例,即到底是“醫療+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醫療”?在「科技新知」此前對互聯網醫療的研究中,這個問題困擾着諸多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兩方在關於爭奪主客體的問題上喋喋不休。

不過在AI領域,諸多垂直AI企業卻並未喊着“顛覆xx”的口號。

最初,這兩種模式在行業中同時存在,作爲AI對於產業變革的體現,“AI+行業”與“行業+AI”一體兩面:依託人工智能快速高效處理數據的能力,提升行業服務能力、改變服務模式,降本增效,即“行業+AI”;隨着AI應用的全球化落地,新產品、新應用、新場景層出不窮,AI創造新的需求和增長點,即“AI+行業”。

而現在,談及AI時,更多是指“行業+AI”而不是“AI+行業”。

當下熱門的各種AI技術,其作爲技術自身的商業價值無法衡量,似乎只有通過與其他產業、行業的結合,才能體現出AI技術以及AI公司的價值,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更多是“行業+AI”,行業本身就一直存在,通過AI技術賦能可以使行業效率提升。

拿AI四小龍來說,同處於計算機視覺領域,在應用場景的落地上,集中在目前比較成熟的市場——安防和金融爲主,同質化程度很高。因此,AI四小龍的策略在於把握市場風向,基於自己的技術優勢,拓展出更多的產品解決方案和落地場景。

這種經營策略並沒有什麼不好,實際上,這種“行業+AI”的模式,能夠在產品初期避免互聯網巨頭的侵蝕,原因在於,垂直行業內,互聯網巨頭缺乏相關經驗,某種程度上,核心技術突出的AI創業公司,在產品競爭層面比互聯網巨頭高出一個身位。

現階段,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軟硬件廠商在“行業+AI”的模式下,正在迎頭趕上AI獨角獸,而獨角獸們自身卻困在盈利魔咒中。最佳路徑走不通,不禁讓人開始質疑它們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