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大众CEO迪斯:大众电动车在中国取得重大进展

来源:财富中文网

大众集团推出了十年发展战略,致力于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所有用户对自动驾驶、净零排放汽车的需求,而美国则将在这一战略中扮演关键角色。

大众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认为,随着拜登政府推动相关政策,以及大众微型电动巴士ID Buzz、奥迪的Artemis等车型上市,公司将迎来“历史性机遇”。到2030年,大众集团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将提升一倍以上,达到10%。

拜登政府计划到2035年实现电力行业“全面脱碳”,并将投资超过1740亿美元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汽车加速转型,建造覆盖全美的充电站网络。

图片来源:Julian Stratenschulte—Getty Images

迪斯希望打造一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智能车队。不过他也警告称,相较于从燃油汽车到电动汽车的过渡,从人工驾驶到自动驾驶的转变要激进得多。

迪斯在一次网上演讲中说:“到2030年,出行领域将经历自20世纪初从马车到汽车以来的最大转变。届时,技术、速度和规模于今天相比将愈发重要。”

据迪斯估计,在其“10年计划”期间,出行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近6万亿美元,而去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包括应用商店)所创造的营收为5000亿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0倍还多。

大众将把日渐萎缩的燃油汽车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和现金流,投入到整个集团共有的四大支柱技术的开发之中。其中两个为硬件平台,分属电动汽车及其必需的电池组件,另外两个为软件平台,负责为车辆智能和出行服务(例如叫车)提供支持。

显然,大众名为“New Auto”的战略路线借鉴了埃隆·马斯克的发展战略,比如其同样十分重视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而这两点正是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赢得主导地位的关键所在。

在被问及大众计划如何通过跟随战术,缩小与市值更高的美国竞争对手——特斯拉的差距时,迪斯提到了大众集团极为丰富的产品线,从平价汽车品牌斯柯达到豪车品牌保时捷,应有尽有,并且其背后还有覆盖广泛的独立经销商网络,能够提供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他在稍后的电话会议上告诉记者和投资者:“拥有众多品牌是大众的优势,我们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大众集团希望通过将燃油、电动两类汽车的五种车辆架构整合到同一“超级平台”之上,来赢得前所未有的市场规模。上述汽车将几乎全部使用所谓的“一体化棱镜电池”硬壳电池模组,从而削减成本、降低复杂性。

此举或将帮助该公司在相关硬件架构的整个可用生命周期内,累计生产4000万辆汽车,这些汽车均将配备大众集团子公司Cariad自主开发、完全可升级的“E3 2.0”软件堆栈。

相比之下,基于该公司力捧的MEB平台生产的ID Buzz和ID.4c多用途汽车的产量可能达不到该数字的一半。

奥迪即将推出的技术旗舰——Artemis将成为首款利用此种规模优势生产的车型。作为一款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目前其仅在Alphabet旗下的Waymo One车队实现了商用,该车型或将于2025年正式推出,而大众的Trinity品牌新车或将在此后一年推出。

大众还计划从2023年开始在汉堡开展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试验完成后,大众将开始提供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使用一种经过特别改造(不需要安全驾驶员)的自动驾驶电动微型巴士运送人员和货物。

ID Buzz AD将会配备所谓的“激光雷达”——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用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测绘。

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大众与特斯拉并不完全相同,传感器的选择便是不同之一。马斯克声称,其可以通过使用成本更低、基于摄像头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来更早地实现自动驾驶。

大众集团认为,通过打入目前不属于自己核心业务,但利润率更高的软件与服务领域,该公司将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7月13日,该集团将2025年调整后运营利润率目标上调至8%至9%,调高了整整一个百分点。

大众集团预估,未来10年燃油汽车的需求将下降20%以上。据此,该集团预计,到2030年,其销售的汽车中将有一半为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利润率将在未来两三年达到与燃油汽车相当的水平。

为确保集团的零部件供应能够满足实现相关计划的需要,大众宣布将在西班牙建设欧洲第三座拥有40千兆瓦时产能的电池生产基地。首条先进增程固态电池试产线由大众支持的QuantumScape开发,并将在德国市场完成组装。

今年早些时候,大众品牌和大众集团部件公司各自调整了自己的战略。Bernstein公司的汽车行业分析师阿恩特·埃林霍斯特表示,如果ID电动汽车的销售持续走弱,那么近期大量举办的演示活动也将无法提振该公司的股票。

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对大众集团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就是ID车型优异的销售业绩和亮眼的消费者报告。如果该车型的销量继续低于预期,技术问题也得不到解决,那么大众集团所有的宏图伟略就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大众的‘New Auto’战略可能会在2030年开花结果,但在未来几年,财务表现还是要靠‘传统汽车’支撑。”(财富中文网)

作者:Christiaan Hetzner

译者:梁宇

审校:夏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