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甩掉“網文”標籤,閱文和掌閱誰勝算更大?

閱文先亮劍。

2021年6月,閱文集團在‘2021年閱文年度發佈會’上宣佈升級版“大閱文”發展戰略,提出將基於騰訊新文創生態,以網絡文學爲基石,以IP開發爲驅動力,開放性地與全行業合作伙伴共建IP生態業務矩陣。

而早在今年1月,閱文集團率先與中文在線簽約股份轉讓協議,成爲了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重要股東。

我們注意到,已然是網文行業“一哥”的閱文正在悄然提速。

除了閱文集團以外,在網文行業“單打獨鬥”13年的掌閱科技似乎也換了路子,找到了“大樹”乘涼。

2020年11月,字節跳動以11億元的價格獲得掌閱11.23%的股份,成爲掌閱的第三大股東;隨後在今年2月,B站加入戰局,認購了掌閱科技5000萬元的股票。

如今伴隨着BAT等互聯網巨頭公司進入戰場,網文賽道愈加擁擠,頭部企業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而伴隨着網文IP價值的持續放大,以閱文、掌閱爲代表的網文企業也正在着力突破自身發展的“天花板”。

閱文掌閱共面“行業困境”?

據《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網絡文學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01.7億元,中國網絡文學作者1936萬人,其中籤約作家400萬人。

數字雖大,但對於閱文和掌閱來說,日子並不好過。

首先是免費閱讀大行其道,進一步壓縮了原有的付費閱讀盈利空間。

先是連尚閱讀發起數字閱讀行業的免費閱讀商業模式;隨後趣頭條旗下米讀小說通過“看小說”賺錢拉新促銷;百度入局七貓;今日頭條的番茄小說也扛起了“免費大旗”。

其次是以抖音、快手爲主的短視頻平臺迅猛發展,對數字閱讀行業形成衝擊。

與文字相比,視頻內容的畫面感、體驗感和碎片化優勢都是極爲明顯的,也更符合當代人的觀看習慣。畢竟有3分鐘的時間,可以看1個短視頻,卻讀不了500字。

最後是新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持續升級,IP生意越來越難做。

近年來儘管不少優秀網文IP影視改編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伴隨着消費者的升級和社會文化的轉變,觀衆的口味越來越挑,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噴得體無完膚。

只不過,困境雖有,機會仍存:

其一是當下的網文早已不是單一的生意,而是囊括了數字閱讀、動漫影視音頻改編在內的完整生態。

其二是內容IP開發仍是“金礦”。這裏指的是優質內容在時間層面和版權合作層面廣闊的延展性,如著名內容IP《全職高手》,自數字閱讀開始直至今天,已經有超過9年的壽命,但依然在影視、動畫、漫畫等改編中全面“開花”。

打造優質內容生態和注重版權運營正在成爲網文公司新的方法論,不過如何走得更遠,不少網文公司正在探索。

內容還是流量?閱文掌閱掘金三板斧

得IP者得天下嗎?

在早期中國的網文產業中一直有這樣的共識,即只要擁有優質的內容IP就有了喫不完的“金山”,但伴隨着行業不斷成熟,不少網文企業已經發現,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不少網文企業除了深耕內容生態之外,紛紛加碼版權運營,試圖通過精細化運營完成內容IP的持續促活。

在閱文集團和掌閱科技發佈的‘2020年年度報告’中,也可以看到一絲其基於版權運營上對未來的調整。

先看掌閱科技的年報情況。

2020年,掌閱科技營收20.6億元,同比增長9.47%;扣非經淨利潤2.57億元,同比增長83.47%,截止2020年12月31日,掌閱科技總資產達到22.84億元,與2019年相比上漲19.5%。

掌閱科技的營收來源主要是數字閱讀平臺、硬件產品、版權產品及其他四個部分,其中數字閱讀平臺營收15.35億元,同比下降3.17%;硬件產品營收68.91萬元,同比下降97.4%;版權營收5.04億元,同比增長92.66%;其他收入2220萬元,同比增長113.54%。

整體來看,除去正在進行“上期業務處置”的硬件產品營收外,掌閱科技的數字閱讀平臺營收和版權產品營收均呈現上升態勢,與往年相比,毛利潤率都有超過5%的正增長。

再看閱文集團的2020年年度報告。

2020年閱文集團實現營收85.26億元,同比增長2.1%;毛利潤42.34億元,同比增長14.7%。

閱文集團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在線業務收入和版權運營及其他,其中在線業務營收49.32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的57.9%,與往年相比同比增長61%;版權運營及其他收入與2019年相比則同比減少29%,爲35.94億元,其官方說明是由於疫情導致電影、電視劇及網絡及的製作和發行延期導致。

整體來看,自2016年至2020年,閱文集團和掌閱科技的年營收均逐年增加,其中閱文集團增速最快,用五年時間實現了4倍的營收暴增。掌閱科技則增速相對緩慢,但其在淨利潤增長和版權收入方面則保持較高的增速。

我們注意到,閱文集團和掌閱科技在年報數據中增長的不同側重點,不僅因爲閱文集團背靠騰訊“新文創生態”得到了流量紅利,掌閱科技在深耕內容方面做出的諸多嘗試,更因爲二者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

深耕數字閱讀13年的掌閱科技從誕生之初就打了一手好牌,先是通過與OPPO、vivo等手機廠商合作,將掌閱掛上了“內置應用”的名號,從根源上擴大了對新用戶的收割,帶來了不少新增量;

隨後又通過收併購等合作形式對原創內容經營公司出手,從源頭豐富平臺創作內容資源,如2019年以1.7億元拿下紅薯中文網33%的股權等;

最後掌閱還創造性地推出了掌閱閱讀器、“iReader電子書”等,搶佔電紙書市場,在進一步豐富掌閱的營收來源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掌閱的市場競爭力。

其年報中披露的營收來源也正是其商業模式的縮影,即數字閱讀平臺營收+硬件產品+版權運營,即其他三線並行的策略。

但從實際效果來說,並不理想。

2019年3月,掌閱閱讀器的主要生產子公司掌閱(天津)智能設備有限公司從上市公司中剝離,4年的“硬件夢”宣告破裂,掌閱科技開始弱化硬件產品的投入成本,並試圖儘快讓其減少對年營收的負面影響。

在數字閱讀平臺方面,掌閱科技採取了付費+免費同和的運營策略,優化商業化增值服務,雖然2020年付費閱讀收入有所下降,但從毛利潤來看,仍有6.46%的正增長。

而在版權運營層面,儘管掌閱一直在致力於IP開發,如在2020年報告期內,公司引入了《我的前半生》、《麥田裏的守望者》等數萬部優質精品數字內容,以及包括《劍舞》、《剃頭匠》在內的大量漫畫內容。儘管從數據來看,實現了版權業務收入5.04億元,同比增長92.66%,但市場並無太多亮眼作品出現,這對於其版權運營的長久發展以及公司的融資層面並不算好事。

與三線並行的掌閱科技不同,閱文集團的商業模式更突出“運營”二字,且在騰訊加持下,正在試圖打造完整的“網狀輸金線”。

自2015年已被收購的盛大文學與騰訊文學合併爲閱文集團後,閱文集團就早已不是單純的網文公司。根據其官網相關信息,閱文集團旗下有包括QQ閱讀、起點讀書、瀟湘書院、閱文聽書、華文天下、WEBNOVEL等多個品牌。

從其營收來源可以看出,閱文集團的商業模式一直是內容運營+版權運營兩條明線平穩進行,但在這“明線”之下,則是包括自有平臺產品、騰訊產品自營渠道、第三方平臺等多條“暗線”,儘管整體來看閱文自有平臺產品依然佔較大比重,但這些交叉的“輸金線”幫助閱文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運營網絡。

“網狀結構”下的閱文在2020年可謂是嚐到了甜頭:

其一是活躍用戶持續增長,並且與2019年相比,其平均月付費用戶也保持4.1%的增速;其二則是閱文平臺網絡作者和網絡作品數量均有所提升。

而在版權運營營收線上,儘管從最終數據來看,其下半年通過對外授權200個IP改編權獲得了27.3億元的收入,但其IP運營依然遇到了較大阻礙。

據相關媒體報道,2020年4月,閱文集團高層變動,元老吳文輝等人榮退,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擔任CEO;隨後“歷史合同”事件導致平臺作者對閱文集團的全面抗議,這些均意味着閱文的IP運營之路走的並不容易。

顯然,對於網文市場來說,IP版權所誕生的價值正在越來越大,但如何才能真正喫到這塊“蛋糕”並不簡單。閱文集團提出了“大閱文”計劃深耕“好故事”,而掌閱科技則選擇牽手字節跳動和B站做起流量生意。

閱文集團在2020年開始做轉型嘗試。2020年10月,以騰訊影業、新麗傳媒和閱文影視這三個影視主體宣佈組成“三駕馬車”,爲騰訊新文創保駕護航。整體來看頗有成效,如打造了票房黑馬《你好,李煥英》,及頻頻出圈的網絡劇《贅婿》等。

而在漫畫、動畫改編層面,閱文選擇與騰訊合作發行9部動畫,並試圖聯手閱文動漫,啓動300部網文漫改計劃,其中不乏《從前有座靈山》、《紹宋》等口碑大作。

不過是否能真正落地,目前來看仍是問號。畢竟在李煥英之後,閱文集團並未拿出亮眼的成績,曾經爆款頻出的新麗傳媒在被閱文收購後,打造的《誅仙》、《素人特工》口碑票房都很一般。

而在掌閱科技的未來規劃裏,版權運營也是極爲重要的一環。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抖音、B站加碼掌閱自然預示着什麼,掌閱科技多年深耕內容,但缺流量。而如抖音和B站均是流量大戶,缺的是優勢內容的IP改編。雙方一拍即合之下瞄準的正是掌閱科技的薄弱環節——版權運營。

但與閱文集團不同的是,掌閱科技的版權運營並不成熟。其在2020年做了大量的版權產品的引入,包括《我的前半生》等數萬部優質精品數字圖書內容,以及包括前文提到的《剃頭匠》等在哪的大量漫畫內容,至於有聲內容層面,則引進了《侯大力刑偵筆記》等超過20萬小時的內容。

可惜的是,這些內容並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變現,或者說,其變現之路過於單一。如今字節跳動和B站都盯上了這快蛋糕,未來掌閱在版權運營方面的主導權還能剩下多少,實在令人擔心。

小結

在字節跳動和B站成爲掌閱科技股東後,網文市場必將迎來新的變化,掌閱科技是否會因此流量攀升實現新的飛躍?騰訊羽翼下轉型的閱文集團是否能飛得更高?又或者是否會出現“後來者”?

這些問題目前來看並無答案。但可以明顯看到,儘管未來的網文行業競爭將更傾向於集團化競爭,但內容運營和版權運營依然是行業發展的根基。

畢竟,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是一勞永逸的結束,而是更需深思熟慮的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