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暴雨洪水,極端天氣和全球變暖有關聯嗎?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劉棟

7月20日,我國河南省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此前幾天,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水在西歐造成上百人死亡,成爲歐洲本世紀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事件;在美國西海岸,創下歷史紀錄的高溫和持續乾旱引發的野火在11個州延燒超過兩週,大量濃霧和煙塵向東飄過整個北美大陸,甚至遠在東海岸的紐約市空氣中都瀰漫着大火產生的有害物質。

如果說某地單一極端氣候的發生是偶然事件,那麼爲何近期世界範圍內多地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這和全球變暖之間有無關聯?

7月1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根據一個由頂尖氣候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的快速歸因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是增加極端天氣事件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使得高溫天氣發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150倍。

世界氣象組織進一步表示,許多單一極端氣象事件已經被證明因全球變暖而變得更糟。大量證據表明,人類引起的全球變暖導致全球範圍內強降水事件的頻率、強度和數量增加。隨着大氣變暖,其中含有更多的水分,這意味着暴風雨期間會下更多的雨,從而增加了洪水的風險。

德國波茨坦大學海洋物理學教授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對澎湃新聞表示,北美最近創下的高溫紀錄,若沒有全球變暖的關係,幾乎不可能發生。

“從全球平均水平來說,每升高1攝氏度,就可能會多降水1%~2%。當下暴雨這種極端天氣發生時,會有更多的水分降下來,極端天氣會變得更極端,並且更加頻繁。”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北京代表處的高級數據顧問、全球水道項目主任羅天一對澎湃新聞說。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2021年纔過去不到7個月,全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已經屢見不鮮。

2月中旬,罕見的兩次連續冬季風暴使得幾乎沒有應對寒流經驗的美國南部多州大面積停電、引發一系列死亡和車禍事故,至少82人死亡。

3月中旬,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突降特大暴雨,一些地區短時間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的驚人水平,引發巨大洪水,多處地區進入“重大自然災害”狀態,政府發出19道緊急命令,近2萬人被迫疏散。

6月20日,位於北極圈內號稱“世界上最冷的村莊”俄羅斯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小鎮最高氣溫達到了驚人的38℃,同期北歐多國氣溫也創下歷史最高溫紀錄。

在亞洲,暴雨頻頻光顧。7月3日,日本靜岡縣等地連日暴雨引發南部山洪和泥石流,超過20萬人撤離,數十人死亡失蹤;7月5日,韓國全羅南道連續三日暴雨,海南郡24小時內錄得529.5毫米的降雨;7月11日,印度多地降下暴雨後造成山洪、山體垮塌和泥石流;7月12日,突如其來的暴雨襲擊了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個中亞國家,至少15人死亡。同一天,暴雨造成的洪水使倫敦的交通網絡陷入癱瘓。

引發人們真正開始關注極端天氣的來自於西歐的一場特大暴雨引發的災難。7月14日和15日兩天內,西歐多國突然降下一場降雨量相當於往常兩個月的特大暴雨。德國政府報告稱,暴雨造成至少188人死亡。這場暴雨引發的洪災使得盧森堡、荷蘭和瑞士以及法國東北部部分地區受到嚴重影響。眼下,暴雨導致的洪水已經抵達烏克蘭西部,多條河流出現預計水位超警戒。

當時正在美國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講話中描述稱,“找不到任何德語詞彙來描述這場恐怖的災難。”

而在歐洲西部和中部遭受致命洪水襲擊的同時,北美本身也被持續的熱浪所籠罩。

世界氣象組織承認的世界最高溫度紀錄是發生在2020年8月加州死亡谷的130華氏度(54.4攝氏度)。而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在拉斯維加斯觀察紀錄到的數據,加州死亡谷今年7月9日的氣溫再次達到了這一高溫。

今年6月以來,美國西部和加拿大都受到熱浪侵襲。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利頓的氣溫達到最高46.6℃。罕見的熱浪造成數十人死亡。

隨高溫而來的,是一場規模和程度空前的乾旱。6月底,墨西哥北部主要農業區達到40度高溫,用於農業灌溉的水庫瀕於枯竭。7月中旬,半個美國都已進入了旱災影響範圍,西部11個州的95%面積處於嚴重乾旱狀況,且預計旱情將一直持續到10月。美國事實上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旱災。

乾旱帶來的副作用之一,是我們在過去幾年已經不再陌生的山林大火。7月初,美國西部再一次爆發大規模火情,過火面積近5000平方公里,至少存在超過80個主要火場。火情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高溫和乾旱,預計當地氣溫近期將比正常水平高5-8攝氏度,熱浪將繼續蔓延。

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出現?

氣象學家們認爲,西歐此次長時間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因爲過於溫暖的氣候導致積雨雲中含水量很高,而且運動緩慢,這就形成了暴雨駐留在一處肆虐的現象。而就在不久前,北美西海岸經歷了長時間的高溫,也是因爲高溫區運動緩慢所導致。這些現象都是全球變暖之後自然發生的大氣流動的改變。

“極端天氣(如特大暴雨)和全球變暖之間確實有聯繫。這基於一個簡單的物理原理: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空氣中可以容納的最大水蒸氣含量就會增加約7%,因此在產生降水之前,空氣中會有更多的水分。我們可能會經歷一個更長的無雨期,然後遭遇更加猛烈的降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地球系統模型博士研究生姚熠對澎湃新聞介紹說。

德國波茨坦大學海洋物理學教授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也表示,美加最近創下的高溫紀錄,若沒有全球變暖的關係,幾乎不可能發生。

“氣候變化對於極端降水增加的影響目前觀測影響還不是很大,因爲自然氣象變化比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因此,我們不能說極端降雨是否是全球變暖的結果,但是我們可以說這樣的事件由於全球變暖而變得更加頻繁是無疑的。”拉姆斯托夫告訴澎湃新聞。

自工業時代以來,地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1.2 攝氏度,這一升溫趨勢依然在繼續。氣象學家們一直警告說,長期的高溫、乾旱和暴雨,會變得越來越頻繁。

“極端天氣的加劇,歸根到底可以說是氣候變化加劇了氣溫和降水模式的變化。因爲溫室氣體不斷增多,大氣溫度在不斷升高,蒸發作用就會變快,會從地表把更多水抽到空中,然後經過氣象作用,這些水被運到那些要下雨的地方。”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的高級數據顧問、全球水道項目主任羅天一對澎湃新聞解釋道。“這樣的結果是那些乾旱的地方可能會變得更乾旱,潮溼的地方變得更潮溼。”

氣候災害成未來常態?

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災害揭示了這樣的事實:全球沒有完全準備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誰也沒法逃避,即使是如北美及歐洲這些富裕國家。

4月1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年,極端天氣加上新冠疫情給數百萬人造成了雙重打擊。然而,與疫情有關的經濟衰退未能抑制住氣候變化驅動因素及其不斷加速的影響。

報告顯示,儘管出現了具有降溫作用的拉尼娜事件,2020年仍是有記錄以來三個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 年)的水平約高1.2 攝氏度。自2015年以來的六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六年。2011-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據評估,與工業化前相比,即使全球變暖被控制在1.5攝氏度的升幅,一些區域的氣候也會發生變化,包括許多區域的極端溫度出現暖化。

在上述報告發布之際,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再次強調,“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氣候正在變化,其影響已給人類和地球帶來了太大的代價。今年是行動之年。各國都需要承諾到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需要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提交雄心勃勃的國家氣候計劃,到2030 年共同將全球排放在2010年的水平基礎上減少 45%。各國需要立即採取行動, 保護人類免受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

而在羅天一看來,氣候變化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極端天氣變得更極端。“未來如果我們不做改變的話,會更加頻繁地碰到這種事情,我們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大。”他說。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