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表現形式的作品《鍾馗》《駿馬》筆力蒼勁,神態栩栩如生;工筆畫表現形式的作品《文化長征》巧妙地將西南聯大師生的遷移路線、行路情景、祖國河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數量衆多的人物肖像作品如同攝影作品,人臉上的皺紋、衣服的褶皺都清晰可見……

走進國家一級雕刻技師、雲嶺工匠錢三毛的藝術館——滇派文化孵化中心,一幅幅細膩逼真的作品映入眼簾。走近每一幅作品,用手觸摸,才明白所有看到的線條、紋理都是由大小、深淺、疏密不一的錐點組成的。這一幅幅石影雕藝術作品,就像是在石頭上“繡花”一樣,每一件都是千錘萬擊而來。

石影雕是一門結合了雕刻和繪畫的藝術,創作者用鋼錐通過幾萬次甚至幾十萬次敲擊,在黑色的石板上留下錐點,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形成繪畫效果或攝影效果,其作品不變形、不褪色,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技藝。

錢三毛15歲離開出生地四川,到福建泉州學習石影雕技藝。爲了在陌生的地方站穩腳跟,他白天打工,晚上學藝。憑着紮實的繪畫功底和過人的天資,他很快就學會了石影雕的基本技藝,開始獨立從事創作。

之後的時間裏,錢三毛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在激光雕刻、機械加工等工業化手段不斷衝擊手工雕刻的大背景下,他一直將這門藝術當做信仰,選擇默默地用手工方式做出諸如《上海千米文化長廊》《上海知青文化牆》等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並通過大衆化、市場化等努力將這門技藝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成爲石影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

“一條30公分的線,在紙上畫需要幾秒鐘,在石頭上鑿白需要幾個小時,把兩邊鑿白中間留黑則需要半天到兩天時間,每一件作品都帶着創作者的溫度和情感。”錢三毛說。

2013年,錢三毛因爲“臨滄國際微電影節”結緣雲南,很快被雲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人文歷史底蘊所吸引,加之政府部門的誠意邀請和大力支持,他將上海的工作室搬到了雲南,立志努力開發雲南文化的富礦。

來到雲南後,錢三毛創作了諸多具有云南元素、民族元素的作品,建立了影雕技藝培訓傳習基地,還用5年時間創作了《影雕藝術漫話》一書。他的石影雕作品除了出現在藝術家的收藏室裏,還出現在了公園、火車站、普通賓館酒店裏,這門曾經小衆的藝術也逐漸被大衆所認識。

20多年來,錢三毛教出的徒弟有近百人,他還先後前往俄羅斯、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推廣和弘揚石影雕藝術,讓這門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雲南是玉石翡翠的原材料供應大省,但石雕技藝的傳承、人才的培養與發達地區尚有差距。去年,錢三毛成立了雲南滇派文化傳播公司,並設立會客廳,提供文化、藝術領域專家學者及企業家溝通交流的平臺。他希望以“石”爲主題,在雲南籌建石文化博覽園,圍繞石雕、石藝術、石文化等開展對外交流、技藝培訓傳承,培養更多的石雕技能人才。

勞動者說

“我將發揚工匠精神,讓石影雕這門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做一名無愧於祖先和時代的好藝人。”

雲南網記者郎晶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