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歪道道

沒有一屆奧運會如同今年東京這般命途多舛,一個壞消息接着一個壞消息:

7月11日,東京奧組委首席執行官武藤敏郎表示,由於東京都等五個地區的奧運賽事將空場舉行,門票收入從預計的9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3億元)降至數十億日元;

7月21日,東京奧組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與奧運相關的新冠病例累計已達75例;

好不容易快熬到了開幕式,奧運會頂級贊助商豐田宣佈放棄在日本國內投放奧運相關電視廣告,而開幕式和閉幕式節目導演小林賢太郎被爆辭退,東京奧組委主席橋本聖子宣佈這一決定並向外界道歉。

從1896年顧拜旦建議奧運會在各個城市輪流舉行開始,奧運會就成了各國藉此機會向其他國家展示和炫耀自己的國際舞臺,但現在,東京奧運會揭開的似乎只是日本的"傷疤"。

這屆奧運會不賺錢?

如果沒有疫情,東京奧運會或許真的會成爲一場聲勢浩大且規模空前的體育盛會。2013年申辦奧運會時,日本官方曾預計舉辦成本爲73億美元,但截至2020年9月,據牛津大學研究計算,日本實際投入達近158.4億美元,成本超支100%,創下了夏季奧運會的歷史紀錄。

相對地,原本預期的回報也相當豐厚。據悉,在奧運會宣佈延期之前,東京奧組委與贊助商簽訂的合同金額已經超過33億美元,是2008北京奧運會的3倍之多,也超過最近兩屆世界盃的贊助金額總和。再加上NBC環球爲東京奧運會的美國轉播權支付了約10億美元,還簽署了75億美元的合同將轉播權延長至2032年,可見當時各大"金主"對這屆奧運會的期待。

可如今東京奧運會或將成爲日本史上最虧錢的生意。

先是空場舉行賽事後門票收入下滑及海外觀衆流失給日本旅遊造成的損失,根據武藤敏郎的說法,東京奧運會的門票收入直接減少了890億日元,而諸多經濟學家指出,奧運會不接納海外觀衆帶來的旅遊及消費損失預計將達到1500億日元左右,兩者加起來差不多21.7億美元。

再者日本本土企業高額的贊助費將難以獲得回報。贊助商們一方面放棄在日本國內投放奧運相關電視廣告,另一方面又取消了比賽期間的所有營銷活動,這不僅意味着原來的準備都將付之一炬,更關鍵的是借奧運會營銷刺激產品銷售的打算也落了空。

除了這些直接的經濟損失,奧運會原本潛藏的經濟效應會大打折扣。日本曾希望赴日觀看奧運會的遊客能在未來幾十年不斷故地重遊,但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如今這種情況讓日本無法從這種效應中獲益,造成的收入損失可能高達100億美元。

奧運會還影響了東京的房價,東京地區新建住宅樓價2020年上漲1.7%,每單位成交價達55萬美元,現在成交量則大大下滑。

正如武藤敏郎在發佈會上所說,東京奧組委的收支情況"毫無疑問將失去平衡"。

其實,不單單是海外遊客,東京奧運會在國內大部分民衆反對這個時候舉辦奧運會的環境下一意孤行,就已經挫傷了國內的消費熱情。《朝日新聞》民調指出,83%的選民認爲東京奧運會應該推遲或取消,希望在今年夏天舉辦奧運會的選民比例下降一半。

日本民衆對東京奧運會普遍存在一種悲觀的情緒。一位在國立競技場附近居住的居民表示,"因爲管制的關係,附近也完全看不到選手或媒體,根本感覺不到主辦國的氣氛,而且還看不到觀衆,一點比賽的氣氛也沒有,大家根本就興奮不起來"。

"復興奧運"難復興

日本共舉行過兩次奧運會,1964年,作爲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亞洲國家,日本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和基礎設施通過這次體育盛會得以呈現,而這一戰後久違的高光時刻,也徹底讓"日本人重新找回了自信",宣告新的時代來臨。

此次奧運會承載了同樣的重任,日本政府期待藉着奧運會的東風提振日本停滯的經濟,再一次向世界人民展現災後復興的日本。但很顯然,一年的時間,日本並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水平,世界銀行6月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6%,但預計日本經濟增長率僅爲2.9%。

指望奧運會帶動日本經濟復甦已經無望,問題是日本還要自行承擔起高額投入與鉅額損失帶來的財政壓力,這是否會給日本經濟雪上加霜?

答案是肯定的。參考雅典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雅典爲舉辦第28屆奧運會,產生了80億到100億美元的鉅額虧空,里約更離譜,那一年的奧運會赤字達到了130億美元。雅典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的共同之處在於兩國舉辦奧運會時都進入了經濟衰退期,而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後,至今也沒能走出"消失二十年"的低迷。

而且在全球各地經濟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時,日本似乎停滯不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1.0%,繼去年二季度後時隔2個季度再次出現季度GDP負增長。

當然,取消奧運會可能帶來的損失遠比空場舉行賽事造成的損失要大,且作爲全球三大經濟體之一,東京奧組委收支出現赤字不足以動搖日本財政。只是,微觀視角下,相關企業可能要承受更大的損失,甚至是"滅頂之災"。

比如中小餐飲店、禮品店、旅館等,很多老店已經因爲業績長期不振而正式停業,之前特別爲了舉辦奧運而興建的飯店等商業設施也面臨倒閉。而更多因爲去年延期、苦苦支撐一年,原本指望在今年靠觀光客掙錢或提升業績的店鋪,可能會大批關門。一位在東京經營點心店鋪的老闆稱,政府照辦奧運卻沒有觀光客,接下來要考慮是否該歇業了。

因爲疫情,處於同樣處境的還包括百貨店、購物中心、酒吧、線下教培等諸多行業,他們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已經呈現大幅衰退的狀況,目前經營愈發困難。如一位經營補習班的負責人所說,"大家的生活都到了臨界點了"。

奧運經濟不再是一筆好生意?

圍繞東京奧運會的質疑,很大程度上源於疫情帶給奧運會的不確定風險,但恰恰是疫情背景下國際奧委會、主辦方、日本財團及民衆之間的利益角逐,才越發暴露出奧運會模式存在的更深層次問題。

比如國際奧委會擁有取消奧運會的權力,但他們沒有這麼做。一旦取消,國際奧委會就必須要退還數十億美元轉播權利金,這筆收入佔據國際奧委會總收入的73%。一般來講,國際奧委會就指望這筆錢支付全球各國奧委會的各項開支,他們比日本政府更想舉辦東京奧運會。

風險由主辦方來背,國際奧委會坐收漁利,這背後其實是國際奧委會問責制的缺失。

隨着近兩、三屆奧運會的舉行,外界對奧運會的運作方式早已產生了諸多質疑。大多數國家將奧運會視作提振民族自信心的強心劑和宣揚國家經濟及文化實力的機會,可是舉辦奧運會前期需要的大規模投入,漸漸地成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一旦遇到疫情這種不可抗力,主辦方就會陷於兩難的境地。

而拋開疫情,雅典和里約奧運會的鉅額虧空,也再次證明了不具備強勁經濟實力的國家如果要舉辦奧運會,必須承擔其帶來的經濟風險。有業內人士提議奧運會可以輪流由幾個大國承辦,或者直接固定在一個國家,只是這種模式與奧運會的參與精神本質上相互衝突。

說到底,奧運會的負擔與其漫長的前期準備脫不開關係。從確定舉辦地到奧運會開幕的時間,通常長達7年之久,這個時間跨度雖然讓主辦方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準備,可投入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超出預期是常有的事。而且這段時間一旦國家經濟形勢發生轉變,奧運會所起到的作用可能適得其反,從展示變爲丟臉。

像東京,2013年東京獲得奧運會舉辦權時,整個日本都非常樂觀。東京都政府估計,將近7年的奧運籌備過程將給日本帶來至少15萬個就業機會和價值2.96萬億日元(約1876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這7年間奧運會的準備工作有沒有創造出這麼大的經濟效益,我們不得而知,但現在,紙板牀、廢舊電子設備製成的運動員獎牌以及奧運村備受吐槽的設施和環境,似乎都在透露東京奧組委狀況堪憂的財務狀況。一屆揚眉吐氣、帶動經濟的體育盛會,硬生生地辦成了"吐槽大會"。

奧運會的運作模式不應該一成不變,尤其是全球疫情突發,將這一關係到奧運會進程與安全的關鍵因素考慮到活動之中,並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應對機制,這或許是國際奧組委理應思考的問題。

東京奧運會註定是一屆特殊的奧運會,如果能夠安全順利地結束,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但日本的大國夢註定是和這場奧運會無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