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公衆號:蝌蚪五線譜

還記得前幾天的熱搜吧,男生高考查分全家跟着手抖,這是緊張到手抖;而有些朋友則是脾氣火爆,一和人吵架就氣到手抖;還有些人,則可能因爲遇到驚喜的事情(比如中彩票?)激動到手抖……

不過話說回來,爲什麼這手總是要和我們過不去,非得偷偷暴露我們的情緒波動呢?

手抖和情緒變化有關

回憶一下你手抖時的情緒狀態,是不是要麼緊張生氣,要麼恐懼激動?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大腦變得有些不受控制,手也開始不自主地小幅度震顫,直到一段時間後逐漸恢復平靜。

在這個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一系列複雜的生化反應,我們以緊張爲例來做說明。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得了解下神經纖維的狀態。人的神經纖維有興奮抑制兩種狀態,對應的神經遞質也有兩種,一種是興奮性神經遞質,一種是抑制性神經遞質。

一般來說,這兩類神經遞質相互配合,使神經纖維的興奮性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使我們既不會因爲一點風吹草動就過分激動(狂躁),也不會爲周圍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致(抑鬱)

不過,當我們緊張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緊張可以看做是一種應激狀態,此時,大腦爲我們啓動戰鬥或逃跑機制,反應到神經內分泌上,就是穀氨酸的分泌量增加而γ-氨基丁酸的分泌量降低,這兩者分別是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這兩兄弟分泌量一改變,大腦對運動的控制就受到了影響。

具體來說就是穀氨酸對控制運動的神經細胞興奮作用增強,而γ-氨基丁酸對控制運動的神經細胞抑制作用減弱,細胞放電增加,表現在運動系統方面就是肢體、聲帶等不都自主地抖動(手抖、聲音顫抖等)

這些變化我們往往可以感覺到,卻很難控制。

感覺沒那麼緊張,爲什麼也會手抖?

可能有些人會反駁,但是我明明沒有很緊張,爲什麼也會手抖呢?這可能是因爲情緒變化與運動系統的變化並不完全同步

還是穀氨酸和γ-氨基丁酸這兩兄弟,它們不僅影響運動,還影響人的情緒,兩者可以作用於大腦中某些與情緒有關的區域(例如杏仁核、額葉等),使人產生特定的情緒(緊張、激動、恐懼等)

但情緒和動作有所區別,對於那些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的情緒,有些人會表現出情緒感知能力的鈍化。這種情況下,可能大腦不會感覺特別緊張,但身體還是很誠實地抖了起來。

手抖可能是累的

當然,上述情況是因爲情緒劇烈變化導致的手抖,可手抖的原因太多了,另一個你可能遇到的原因就是累的(比如連打一夜手機遊戲或長時間拎着重物)

原因也比情緒激動引發的手抖更好理解,就是肌肉疲勞,尤其是對於缺乏鍛鍊的現代人,很容易在突然的高強度運動(拎很重的東西)後出現肌痙攣。

這主要是因爲在肌肉過量運動的過程中,代謝產生了很多丙酮酸,短時間內堆積在肌肉運不出去,同時,手指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有可能出現局部充血膨脹,最終導致肌肉痠痛發顫(肌肉震顫)

想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別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讓肌肉能得到適當的放鬆;一方面是加強鍛鍊,增加肌肉力量,這樣自然就不容易出現肌肉震顫的問題了。

病理性手抖需警惕

除了上述這些生理性的手抖,病理性的手抖也不罕見,比如知名度最高的帕金森綜合徵(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還有特發性震顫(運動障礙性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低血糖、甚至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聽到這兒是不是開始感覺害怕了?忍不住開始猜測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什麼不治之症?

其實,想要判斷自己的手抖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也沒那麼難,首先,生理性的手抖觸發因素往往是情緒劇烈變化或者肌肉疲勞,症狀一般很快就會自行消失,而且出現的頻率也比較低;病理性手抖出現的頻率則更高一些,而且常常表現出不斷加重的趨勢。

其次,生理性手抖一般不會伴隨其他症狀,但病理性手抖常伴有睡眠差、大量出汗、頭暈等多種症狀,通常不會自行緩解,需要儘快就醫。

最後要提醒大家,有些疾病導致的手抖在早期和情緒波動引發的手抖有些相似性,比如甲亢,患者本身很容易因爲疾病表現出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徵,這就存在一定的誤導性,患者可能覺得自己是因爲生氣才氣到手抖,忽略其其他的症狀(比如失眠、多汗、食量增加等)

所以如果你的手抖持續出現,就要留意是否還有其他伴隨症狀,自己不能確定的話,及早請教醫生纔是萬全之策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