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百度去年投入200億造車

文/記者 俞瑤  實習記者 劉謐  編輯/鄧凌瑤

2020年5月,曾有一張“中國互聯網巨頭市值”的圖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這張圖片以百度(NASDAQ:BIDU)市值爲計量單位(2020年5月13日),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市值均遠高於百度數倍。曾經的“BAT”三大巨頭有多風光,在這張圖中就顯得百度有多落寞。

百度“掉隊”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近年來百度主營搜索業務遭遇發展瓶頸,以及愛奇藝的持續虧損,使得百度的收入、利潤與阿里巴巴、騰訊拉開了較大差距。

據公司財報顯示,2020年,百度的總收入爲1070.7億元,同年阿里巴巴的與騰訊的總收入分別爲6442.1億元、4820.64億元。

但從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百度因回港二次上市、宣佈以整車製造商身份進軍汽車行業、ARK invest加倉百度等利好消息影響,百度股價迎來了一波持續大漲。關於百度的所有利好消息,某種程度上都是來自於資本市場對百度的“智能駕駛”寄予的厚望。

百度在智能駕駛的探索已有多年,對於百度來說,重倉智能駕駛,或許是“縮小差距”的唯一機會。紅星資本局將分爲三個部分對“百度與車”的故事具體論述:

①智能駕駛,百度做了什麼?

②落地變現,商業模式是什麼?

③重要一戰,勝算幾何?

第一部分:智能駕駛,百度做了什麼?

衆所周知,百度在無人駕駛領域佈局已久,燒了很多錢,同時也取得了比較引人注目的成績,我們將主要從百度的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兩個維度來展開分析。

財務數據方面,研發費用最能說明問題。今年4月初,李彥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越來越多玩家入局造車,但他們都低估了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百度僅去年一年就投入200億,而這可能需要10年乃至20年的長期投入。

根據百度財報顯示,2013年至2015年百度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加,2013~2015年研發投入YOY分別爲78.7%、69.8%、45.8%;2016年,百度的研發投入出現暫緩,但在2017年,百度的研發投入恢復到持續增長狀態。

在2020年百度研發投入高達195.1億,同比增長6.3%,雖然百度的研發費用絕對值尚不及阿里巴巴和騰訊,但研發費用率卻遠遠超過了後兩者。2020年,百度的研發費用率爲18.2%,同年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爲8.5%、8.1%。

從業務層面來看,百度智能駕駛佈局始於2013年,發展至今,取得了較爲明顯的進展。

2013年7月,百度成立北京深度學習研究院,隨後組建包括深度學習研究院、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北京大數據實驗室三大實驗室的百度研究院,加快了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速度。2015年12月成立了自動駕駛事業部(L4),2016年9月成立L3事業部(後更名爲智能汽車事業部)。L4主要研發無人車產品,L3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2017年3月,百度新成立的智能駕駛事業羣組(IDG),由自動駕駛事業部(L4)、智能汽車事業部(L3)、車聯網業務(CarLifeetc.)共同組成。2017年4月,“Apollo”計劃發佈,2019年12月再次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合併L3、L4事業部,並新增智能交通業務組。

2017年到2020年,Apollo經歷了九個版本的更新迭代,從1.0發展到6.0,無人化駕駛技術邁上新平臺。

從無人駕駛的牌照和里程數量來看,根據《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數據及百度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百度已獲得199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獲得了最高級T4牌照,還獲得了全國首個無人化(第一階段)測試許可和加州全無人駕駛測試許可,成爲行業中唯一同時獲得中美此類許可的中國公司,自動駕駛測試牌照覆蓋城市、總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從無人駕駛的實際水平來看,百度在2019加州自動駕駛公司MPI排名第一。百度在加州只部署了4臺自動駕駛測試車,2019年全年測試里程達到108300英里,而接管次數僅6次(每1.8萬英里接管一次),超越自動駕駛企業Cruise與Waymo躍居榜首。

第二部分:落地變現,商業模式是什麼?

談到無人駕駛未來的變現方式,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李彥宏在2021Q1季度財報會議中,首次明確了百度Apollo的三大商業化路徑:

①是爲主機廠商提供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助力車企快速搭建自動駕駛能力。②是爲百度造車,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動駕駛方面的創新,把最先進的技術第一時間推向市場。③是共享無人車。

首先是賣軟件,即通過銷售ASD服務給汽車製造商。迄今,百度已與10餘家頭部汽車製造商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提供高精地圖、AVP、ANP等輔助駕駛服務。預計在未來3-5年內,超過100萬輛汽車上都將搭載百度Apollo系統,實現量產商業化。

相比造車的重資產,軟件製造就顯得一本萬利,邊際成本趨近於0。

特斯拉爲例,特斯拉的輔助駕駛軟件包(FSD)隔幾個月就跳一次價,不少網友調侃,買車價格越來越低,原來馬斯克的心機都藏在了軟件裏。

在今年Q1季度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扎卡里·柯克霍恩(Zachary Kirkhorn)也高調錶示:“計劃中的訂閱服務將爲公司帶來經常性收入。如果你看看我們的車隊規模,看看有多少客戶沒有提前購買或租賃FSD但可能想要嘗試FSD,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隨着訂閱客戶數量的積累和時間的推移,這對我們來說會成爲一項相當強勁的業務。”

其次是參與造車,今年1月11日,百度官宣,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同時,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爲其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爲何百度要親自下場造車,想必百度自然也看到了未來智能汽車強大的市場潛力,根據《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佔汽車銷量比將超過20%。

對於百度來說,在這場百年汽車產業大變局之下,必須要掌握其核心主導權,只有真正參與造車,纔有可能在即將到來的智能車行業變革浪潮中脫穎而出。

最後是共享無人車,目前普遍還處於L2~L3水平之間,想要完成L4~L5水平,有兩條路徑可以選擇。

一種是以激光雷達爲主導的自動駕駛,同時搭載毫米波雷達、超聲波傳感器和攝像頭,遠距離全方位探測能力強,但成本相對較高,典型代表爲谷歌Waymo、百度Apollo(除Apollo Lite)、文遠知行等主流自動駕駛廠商;另一種是以攝像頭主導,搭配毫米波雷達,使用先進的計算機視覺算法實現全自動駕駛,特點是硬件省錢,感知能力較弱,需要依靠算法,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斯拉。

關於以激光雷達爲主還是以攝像頭主導,曾經引發過谷歌Waymo與特斯拉大佬之間的“罵戰”。馬斯克曾諷刺激光雷達爲柺杖,他認爲這種器件價格太貴且難以使用;而谷歌Waymo前CEO John回應稱自己開發的纔是完全自動駕駛系統,而特斯拉只是優秀的輔助駕駛系統。

目前兩種路徑尚未分出勝負,然而在今年6月,百度Apollo和極狐合作了Apollo Moon,採用了領航輔助駕駛ANP加1顆定製激光雷達,輕量級的設計方案,直接就是L4級自動駕駛的量產車型,成本價在48萬元。

雙方還簽署合作協議,計劃未來3年落地1000臺共享無人車。百度Apollo系統目前測試車輛已經達到500輛,預計將在到2023年拓展到全國30城的3000輛無人駕駛車輛,並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開展共享無人車落地運營。

如果Apollo Moon投入到打車市場,按照日常平均的成本計算,以5年爲計算週期,那麼這款車每個月成本爲8000元。而目前市場上在二線城市運營的普通網約車,司機加上車輛的每月成本在11000元~13000元/月,一線城市司機成本則更高。

由此可知,Apollo Moon這樣的Robotaxi在運營成本的控制上,與傳統的打車平臺相比,Apollo Moon優勢十分明顯。

第三部分:百度這一戰,勝算幾何?

百度的三大商業化路徑清晰,無疑勾勒出Apollo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也爲百度的未來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看似清晰的商業化路徑,實則百度已經籌備多年。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汽車新革命中,我們看到了其中的百度,就像一位備戰許久、準備放手一搏的運動員,激動又緊張。

激動的是,百度前期持續的技術投入在後期多次測試中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對於百度來說,隨着政策層面真正吹響無人駕駛號角,百度的夢想就很可能會隨之照進現實。這也可能讓百度通過智能駕駛,重回國內互聯網第一梯隊,這對於百度來說,至關重要。

緊張的是,在智能駕駛市場,百度的對手們也都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Robotaxi領域,除了百度Aopllo,小馬智行、AUTOX等企業都瞄準了這塊潛在的市場蛋糕,其中小馬智行近年來同樣備受資本青睞,先後完成數筆鉅額融資。在Robotaxi在運營面積上小馬智行也具有領跑優勢,目前小馬智行以1080平方公里的運營區域超過了百度Aopllo的391平方公里。

另外在軟件層面上,號稱“不造車”的華爲也明顯比百度更勝一籌。比如華爲的MDC 810具有400+TOPS的超強算力,華爲在自研激光雷達層面也有望將這一核心傳感器的量產成本降到200美元級別。也就是說,華爲在未來很有可能搶佔百度在軟件上的合作伙伴。

世紀之戰在即,激動又緊張的百度最終會何去何從,是重拾輝煌還是繼續掉隊,有待時間給予驗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