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困局難解 全球多地車企業停工

來源:北京商報

原標題:受限芯片短缺 蘋果難高枕無憂

蘋果公司又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7月28日,據蘋果公司公佈的2021財年第三財季財報,其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毛利率更是達到43.3%,除了Mac和iPad的增速因爲芯片問題有所下降,其他產品線都實現了強勁增長。有分析認爲,iPhone 12系列帶來的換機週期還未結束,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華爲手機留下的空白,下個季度新一代iPhone的上市可能還會延續這種態勢,但小米二季度的反超也爲蘋果敲響了警鐘,手機市場的競爭壓力並沒有因爲華爲缺失的那一部分而減弱。

業績受芯片短缺影響

財報顯示,蘋果2021財年第三財季淨營收爲814.34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同期的596.85億美元增長36%,淨利潤爲217.44億美元,同比增長93%,超過市場預期的166.16億美元。

具體到各大產品線,蘋果第三財季iPhone營收爲395.7億美元,同比增長49.78%,超出華爾街預計的340.1億美元;服務營收爲174.8億美元,同比增長33%,超出華爾街預計的163.3億美元;可穿戴設備、家居及配件營收爲87.6億美元,同比增長40%,超出華爾街預計的78億美元;Mac營收爲82.4億美元,同比增長16%,超出華爾街預計的80.7億美元;iPad營收爲73.7億美元,同比增長12%,超出華爾街預計的71.5億美元。

每年蘋果的第三財季,也就是自然年的二季度,通常來說都是銷售淡季,不過,作爲蘋果收入的第一大來源,iPhone的營收仍然獲得了大幅增長。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透露,這不僅源自於用戶換新,還因爲很多安卓用戶轉投iPhone陣營,購買了自己的第一部iPhone手機,這兩種類型的用戶數量均實現了兩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從財報中還可以看出,服務板塊已經成爲蘋果除iPhone外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其收入甚至超過了Mac和iPad兩大業務的收入總和。庫克表示,公司平臺上已經有7億用戶,高於上一財季的6.6億。

值得關注的還有可穿戴設備、家居及配件業務,收入同樣超過Mac和iPad。至於Mac和iPad業務,蘋果公司表示,Mac營收創出歷史同期紀錄,iPad營收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高,但增速有所下降。“芯片短缺給公司營收帶來的影響小於30億美元。”庫克說。

全球下滑至第三

具體到各大區域,蘋果第三財季來自美洲地區的淨營收爲358.7億美元,去年同期爲270.18億美元;歐洲地區淨營收爲189.43億美元,上一財年同期爲141.73億美元;大中華區的營收爲147.6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93.3億美元增長了58.2%;日本地區淨營收爲64.64億美元,上一財年同期爲49.66億美元;亞太其他地區淨營收爲53.95億美元,上一財年同期爲41.99億美元。

庫克強調,中國市場對iPhone 12 Pro的反應尤其強烈,但相較而言,美洲和歐洲仍然是蘋果公司排名前二的收入來源。

雖然從自身來說,iPhone的銷量和業績均取得了增長,但在排名上,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市場,蘋果的情況都不樂觀。

市場研究機構IDC當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在中國手機市場,vivo出貨量爲1860萬臺,市場份額爲23.8%,排名第一;OPPO出貨量1650萬臺,市場份額21.1%,位列第二;小米出貨量1340萬臺,市場份額17.2%,位列第三;蘋果出貨量860萬臺,市場份額爲10.9%,位列第四;榮耀首次以獨立個體的身份進入前五,出貨量爲690萬臺,市場份額達到8.9%。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Canalys公佈的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小米以17%的佔有率超越蘋果排在第二位,與排在第一位的三星僅有2%的差距;三星以19%的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一;蘋果以14%的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三;OPPO和vivo以10%的市場佔有率分列第四、第五位。

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一定程度上或許是由於蘋果和小米的受衆羣體重合度不高,一個偏向中高端市場,一個偏向中低端市場,這也是蘋果和小米的手機行業利潤佔比相差很大的原因。

對於下一財季,蘋果公司首席財務官盧卡·梅斯特里預計,第四財季營收將實現兩位數百分比的增長,但增速將較第三財季放緩,主要受匯率變動、iPhone和iPad供應受限以及服務業務增速放緩的影響。

不出意外的話,蘋果將於下個季度舉辦秋季發佈會,預計新一代iPhone的上市,將會再次帶動一輪蘋果手機的換機潮。北京商報記者就具體的發佈會時間採訪了蘋果中國方面,但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覆。

從蘋果這幾個財季的業績看來,這家公司似乎並沒有像此前很多業內人士預料得那樣走下坡路,反而業績屢創新高。“蘋果產品的口碑和蘋果用戶的忠誠度還是相對比較高的,但小米、OPPO和vivo等中國品牌都在試圖奪取華爲留下的這一片市場空白,蘋果要想保持目前的地位,一刻都不能鬆懈。”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分析道。

北京商報記者 石飛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