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史上首场奥运会男女混合4×100混合接力决赛,中国队顽强拼搏拿下银牌。这场比赛除了泳池内的激烈争夺外,张雨霏赶场比赛的细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比赛开始前8分钟,她才游完女子50米蝶泳半决赛。这不是张雨霏第一次赶场比赛,两天前,她就曾上演一小时连拿两枚金牌的好戏。

实际上,奥运会上,运动员赶场比赛并不常见,倒是记者赶场采访是家常便饭,比如这一天我就赶场采访了游泳、男子射箭和女排三场比赛。

在奥运会上赶场采访并不容易,这一方面是因为场馆的距离,以东京奥运会为例,虽然大部分场馆位于东京湾周围,但也有橄榄球、射击等需要一个小时以上车程的场馆;另一方面是交通的原因,在奥运会媒体记者主要依靠组委会提供的媒体交通,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原因不允许记者乘坐公共交通,媒体交通成为记者唯一的出行方式。设在国际广播中心旁的媒体交通中心是东京奥运会媒体交通的中枢,前往各个酒店和场馆的班车都在此集散。去采访一场比赛,先要从酒店乘车到媒体交通中心,再换乘前往比赛场馆的班车。如果还要采访另一场比赛,场馆之间没有车辆通行,需要回到媒体交通中心搭乘车辆。有些场馆近在咫尺,也要采取这样的方式。由于班车之间的时刻表并不相同,一旦错过了就可能是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等待。

好在我这一天的赶场经历还比较顺利,一是因为三个场馆距离,二是对时间把握比较合适。早上到了媒体交通中心后,我没等多久就坐上了开往东京水上中心的班车,由于是周六,路上有点堵,不过由于出发时间早,我还是提前赶到了游泳比赛场馆。采访完游泳,我在场馆媒体中心凑合吃了午饭,并简单整理了一下采访素材,然后乘车回到媒体交通中心。等了大概十多分钟,发往射箭赛场的班车就来了。采访完后,我再一次回到媒体交通中心,在主新闻中心简单吃了晚饭后又乘车前往排球比赛场地有明体育馆。有明体育馆的下车点与媒体入口距离很远,媒体座席又在场馆最高处,我找到位置坐定时候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本次奥运会,像新华社、央视等大的媒体单位都派出了几百人的报道队伍,他们在每个场馆都有一名甚至多名记者,自始至终盯着一个项目。但对于绝大多数媒体来说,一般只有一个奥运会注册名额,多的有两个、三个,而需要采访报道的项目很多,就只能在各个场馆之间赶场。

看完女排比赛,我回到住处已是深夜,感到疲劳袭来。东京奥运会开幕以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节奏,我感觉疲劳累积到了一个高峰。不过奥运会赛程才刚刚过半,还要继续咬牙坚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建 报道)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