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史上首場奧運會男女混合4×100混合接力決賽,中國隊頑強拼搏拿下銀牌。這場比賽除了泳池內的激烈爭奪外,張雨霏趕場比賽的細節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比賽開始前8分鐘,她才游完女子50米蝶泳半決賽。這不是張雨霏第一次趕場比賽,兩天前,她就曾上演一小時連拿兩枚金牌的好戲。

實際上,奧運會上,運動員趕場比賽並不常見,倒是記者趕場採訪是家常便飯,比如這一天我就趕場採訪了游泳、男子射箭和女排三場比賽。

在奧運會上趕場採訪並不容易,這一方面是因爲場館的距離,以東京奧運會爲例,雖然大部分場館位於東京灣周圍,但也有橄欖球、射擊等需要一個小時以上車程的場館;另一方面是交通的原因,在奧運會媒體記者主要依靠組委會提供的媒體交通,東京奧運會因爲疫情原因不允許記者乘坐公共交通,媒體交通成爲記者唯一的出行方式。設在國際廣播中心旁的媒體交通中心是東京奧運會媒體交通的中樞,前往各個酒店和場館的班車都在此集散。去採訪一場比賽,先要從酒店乘車到媒體交通中心,再換乘前往比賽場館的班車。如果還要採訪另一場比賽,場館之間沒有車輛通行,需要回到媒體交通中心搭乘車輛。有些場館近在咫尺,也要採取這樣的方式。由於班車之間的時刻表並不相同,一旦錯過了就可能是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的等待。

好在我這一天的趕場經歷還比較順利,一是因爲三個場館距離,二是對時間把握比較合適。早上到了媒體交通中心後,我沒等多久就坐上了開往東京水上中心的班車,由於是週六,路上有點堵,不過由於出發時間早,我還是提前趕到了游泳比賽場館。採訪完游泳,我在場館媒體中心湊合喫了午飯,並簡單整理了一下采訪素材,然後乘車回到媒體交通中心。等了大概十多分鐘,發往射箭賽場的班車就來了。採訪完後,我再一次回到媒體交通中心,在主新聞中心簡單喫了晚飯後又乘車前往排球比賽場地有明體育館。有明體育館的下車點與媒體入口距離很遠,媒體座席又在場館最高處,我找到位置坐定時候已經累得氣喘吁吁。

本次奧運會,像新華社、央視等大的媒體單位都派出了幾百人的報道隊伍,他們在每個場館都有一名甚至多名記者,自始至終盯着一個項目。但對於絕大多數媒體來說,一般只有一個奧運會註冊名額,多的有兩個、三個,而需要採訪報道的項目很多,就只能在各個場館之間趕場。

看完女排比賽,我回到住處已是深夜,感到疲勞襲來。東京奧運會開幕以來,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的節奏,我感覺疲勞累積到了一個高峯。不過奧運會賽程纔剛剛過半,還要繼續咬牙堅持。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建 報道)

來源:大衆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