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文化節文藝匯演

社區工作人員走訪轄區居民。(劉陽 攝)

社區就民生問題進行多方協商。(張素芬 王娜娜 攝) 山凹新居安置房交房儀式現場。

東關街道工作人員發放防走失“黃手環”活動現場。(李冬陽 攝)

“幸福”二字,一直是濟南的一張閃亮名片。面對基層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發揮黨建的作用,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今,漫步在泉城的大街小巷、美麗村落,每個社區、村莊都有自己的妙招,一項項創意或者暖心的舉措,根本上還是爲百姓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彰顯了一座城市的民生關懷。

●舜耕街道

“街區黨建”共同體激活社區善治活力

“舜風拂檻洗平臺,玉窗次第叩開。綠雲碧波憩華宅,別樣心裁。雅韻潤德修懿,黎民里巷騁懷。更期文明樹深栽,翹盼春來。”這是市中區舜耕街道舜雅社區老黨員張在儀看到社區幾年來的變化,抒發感情創作的《畫堂春·舜雅抒懷》。這首詞描繪了社區褪舊貌、展新顏,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畫卷。

近年來,在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探索中,舜雅社區綜合黨委堅持黨建引領,結合轄區特點,深入推進“一網統攬,四聯聚力”工作機制,打造“街區黨建”共同體,建立6個網格黨支部,通過全網覆蓋、全能管理,形成上下聯動、商戶聯盟、黨羣聯心、黨建聯建工作格局,推進建設精品、精緻、精細的品質社區。按照“1+1+ X+N”的工作要求,舜雅社區建強配齊網格長、專職網格員、網格指導員、羣衆服務專員“一長三員”,聚力聯動城管、司法、市場監管等部門,讓各方力量逐步匯聚到網格,通過把黨支部建在6個網格上,讓分佈在網格的220名自管黨員和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在各自樓宇黨小組中發揮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至基層的“神經末梢”。爲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社區成立“紅色物業聯盟”,建立“網格監督考覈機制”。網格員通過日常巡訪、線上網格微信小程序、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途徑發現問題,對能在網格中解決的問題,通過搭建“商量”平臺,召開網格議事會,現場面對面商量解決辦法。對於網格中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網格呼、街道應”,充分利用交警、市場監管、城管等職能部門下沉的網格力量,協助破解網格難題。 (本報記者 劉陽 通訊員 趙虎)

●無影山街道

黨建引領聚合力 攜手爲民辦實事

天橋區無影山街道西山社區“兩委”換屆圓滿完成以來,社區堅持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從羣衆最關心、最急迫解決的事着手,集中商量辦好民生“微實事”,打響新社區治理“第一槍”。

爲加強黨組織與居民溝通,西山社區開設“老書記‘初心’工作室”,以社區綜合黨委副書記孔繁禮、黨委委員杜長河爲代表,每週三下午在社區開展“社情民意談心”活動,讓居民羣衆講困難、說問題、訴煩惱、談意見、提建議,在社區創建起社情民意的“集聚地”,同時也在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既方便居民向組織反映情況、表達想法,也有利於組織瞭解羣衆的思想和需求,及時幫助羣衆解決困難、疏導情緒、化解矛盾,真正實現了“零距離”溝通。

西山社區成立以來,理順轄區特殊羣體情況,全面落實計生、民政、社保、殘聯等民生類惠民政策,進行“兩癌篩查”“白內障篩查”“孕前優生檢查”等惠民服務;創建線上居民微信羣,在美篇、微信公衆號、視頻號等多種平臺廣泛宣傳,實行政策公開、程序透明,提高羣衆對惠民政策的知曉度和公信度。以社區黨委爲龍頭,以居民需求爲導向,以社區服務爲基礎,西山社區工作人員將做好社區的組織者、服務者、建設者,傾聽居民訴求,化解居民矛盾,凝聚萬衆之心、彙集各方之智,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努力實現社區有變化、居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本報記者 張素芬 通訊員 王娜娜)

●榆山街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提升羣衆幸福感

爲進一步提升轄區居民幸福感、滿意度,平陰縣榆山街道環秀社區認真做好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單處理工作,做到複雜的事情聯手辦、緊迫的事情加緊辦、身邊的事情主動辦,確保件件有答覆、事事有迴音。

近日,環秀小區教師公寓61號樓和64號樓之間自來水管道發生破裂漏水,影響居民生活。接到工單後,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來到現場查看,發現管道埋在地下,無法準確辨認到底是哪段損壞,只有挖開地面才能確定破裂位置和產權單位,這無疑加大了管道的維修難度。社區協調了環秀社區物業企業、自來水公司、教體局、房管局等多個部門及單位,聯手挖開路面,第一時間安排施工人員連夜搶修,經過3個多小時的努力,恢復了正常供水。

熱線能夠反映社情民意,但是不能等工單來了再解決問題。社區通過將一些苗頭性、可預見的問題提前辦理,將問題化解於無形之中。對於羣衆身邊的小事,環秀社區結合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及“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堅持問題發現就處理,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單形成前就解決問題,打通爲民服務“最後一米”。 (本報記者 馮經偉)

●二七新村街道

爲社區這個“家”做好“服務員”

“咱社區的人就像溫暖的風,你們真心爲大家辦事,我們發自內心感激!”這是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建南社區居民發自內心的感觸。建南社區時刻將居民的利益放在各項工作首位,將百姓關心的問題作爲各項工作的核心,找到建設痛點,突破工作重點,緩解提標難點,穩步實現了從“我在社區住”到“我是社區人”的巨大變革。而這也正是建南社區“南風”品牌建立的初衷。據瞭解,“南風”意爲和煦的暖風從建南社區吹到每位居民的心中,同時也寓意“建南社區新風貌”。

建南社區由10個封閉式和開放式小區構成,樓院相對獨立、分散,每個居住區域的居民構成、訴求大相徑庭。對此,建南社區轉變服務思路,由過去“我找社區談訴求”逐步轉變爲“社區找我問需求”,將轄區2409戶居民按照各自特點劃分爲五個網格,由網格員、黨員志願者、樓長層層深入樓院現場處理解決各類問題,將無法解決的進行收集記錄,彙總到社區層面,由社區定期召開“協商議事會”商議事項或者調解矛盾,最終將商議調解結果反饋給居民。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建南社區綜合黨委根據轄區居民實際需求,提升精神文化建設,成立7支文體隊伍,在豐富居民業餘生活的同時,還承擔着宣傳任務,成爲社區日常工作外的“政策宣傳小喇叭”。

(本報記者 劉陽 通訊員 董琦琦)

●白馬山街道

五年堅守讓山凹從此不再“凹”

臘山河畔,白馬山下,有一個近700年曆史的村莊,在市中區白馬山街道的努力下,由一個小山村蛻變爲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山凹新居,逐步展現出嶄新的新時代風貌。

據瞭解,過去的山凹村沒有一條平坦的道路,羣衆經常調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坑窪不平、房屋高矮不齊、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全、房屋安全隱患突出、缺乏物業管理的情況,讓“髒、亂、差”一度成爲這裏的“標籤”。2015年12月至2018年,山凹居城中村改造項目、劉長山路西延項目、白馬山東路項目、山凹安置基地項目相繼啓動。山凹居在重點項目一線建立臨時黨支部,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真正實現項目延伸到哪裏,黨組織就建到哪裏,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就充分發揮到哪裏。在徵地工作中,山凹居黨支部始終堅持以人爲本,心繫被拆遷羣衆利益,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經過五年的努力,山凹安置基地於2020年7月完工交驗,並及時對居民進行房屋安置。據統計,本次拆遷總共安置居民380戶900餘人。現在居民已入住新房,水電暖氣也全部到位,居民臉上無不洋溢着“回家”的喜悅。

(本報記者 劉陽 通訊員 鄭文苑)

●東關街道

“黃手環”行動守護愛的記憶

“奶奶,咱們把這個手環戴上,以後就再也不怕走丟了!”近日,在歷下區東關街道濼河社區,穿着黃馬甲的志願者們爲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年人進行登記,親手爲這些老人戴上防走失“黃手環”,耐心講解使用方法並現場演示。爲關愛老人晚年生活,深入開展“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濼河社區聯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濟南市基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關愛老人,守護記憶,預防走失,爲愛行動”發放防走失“黃手環”活動,向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發放防走失“黃手環”,傳遞社會互助信號。

這項防止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走失的愛心行動,不僅記錄了老人的信息,同時也讓小小的手環成爲幫助老人回家的媒介。當老人走失時,掃描老人手環上的二

維碼即可獲取老人相關信息,幫助老人尋找回家路。下一步,東關街道將以“益(頤)有伴”社區長者關愛項目爲起點,在充分調研老人需求的基礎上,以健康老齡化爲目標,通過個案管理的方法,運用正式照顧和非正式照顧網絡,向老人提供行動照顧、物質和醫療支援、心理支持、整體關懷四個層面的服務,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報記者 李冬陽 通訊員 馬敏)

來源:濟南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