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展厅的大门,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未来世界!”李女士在参观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时兴奋地说到。7月23日,一场“文化+科技”的大秀在华熙LIVE·五棵松时代美术馆上演,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位数字艺术领域艺术家们,携手为市民打造了一场极具震撼的艺术世界。

  据了解,此次展览打破了传统艺术展览的陈列模式,运用纯黑色作背景突出展品,幕布反衬下映入眼帘的只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科技装置,当代VR眼镜、增强现实技术和神奇的实时无标定点动作捕捉技术,使观众充分了解装置艺术与平时绘画的平面艺术的不同,感受数字艺术的力量。

  现实与虚拟无缝连接 高科技设备走进百姓生活

  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个8岁的小朋友正在手机前手舞足蹈,而电脑里的动漫角色也跟着小朋友的动作而改变姿势。原来,小朋友正在体验的作品就是此次荣获了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科技奖的《幻境时空》,其中“实时无标定点动作捕捉技术”的研发,则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使用高科技设备的门槛。

  “《幻境时空》是充分利用改良后的‘AI算法’和‘传统动捕技术’与游戏画面相结合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据该作品的作者介绍,传统的动作捕捉系统一般由13个小巧轻便的传感器组成,根据需要可以扩充到17个。传感器分别装配在头、上臂、下臂、胸、盆骨、大腿、小腿、足底等关键位置。使用者可以将传感器固定在衣服内或外部便于系统捕捉动作。每次使用往往需经过多次装配后,才可以实现动作捕捉。但经技术经团队的改进后,目前只需3台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利用手机或平板自带的摄像头就可以实现在任意地点实时在线驱动虚拟形象。

  光影与音频瞬息万变 沉浸式体验空间如梦如幻

  “我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有趣的视频,它让我想到了一个科幻世界。”张子瞻小朋友今年刚刚11岁,他创作的作品《火星撞地球》在此次展览上荣获了“U19奖”。据张子瞻介绍,该作品的故事背景是在火星碰撞地球的过程中,宇宙时空之门被重启,火星文明与地球文明展开激烈大战。

  记者在现场看到,激烈闪烁的绿色激光伴随着震动的喇叭,向观众传达着火星人和地球人大战的紧张战况。作者为了使观众有更身临其境的感受,特意选择了使用多组绿色激光灯与高音喇叭结合,激光灯通过镜面多次反射后,在墙上交汇,伴随震动产生一个多变的几何画面。再加上现场经过声音软件降调处理的音效,播发出一个具有声音故事的音频波段,单凭声音就足以让现场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紧张的战况现场。

  参观者王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个展览和我以前看的展览都不一样,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高科技营造的文化和艺术的美。”

  加速度到来 身临其境才知其中意境

  英国留学生沈京京的作品《奇点》斩获了此次展览的最大奖项“亚洲数字艺术大奖”。这件作品是一个结合了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和沉浸式声音设计等技术的全沉浸式体验作品。该作品把赛车游戏的运作原理作为整个体验结构的设计基础,在体验的过程中,观众将看到许多我们曾经使用过的以及正在使用的技术隐喻,包括移动电话、蓝牙、信息高速公路、聊天机器人等。通过观察和收集这些“任务物品”,体验虚拟现实中不断加速的世界,最终实现“奇点”。

  据沈京京介绍,传统赛车游戏中,玩家通常可以通过收集任务道具来实现加速,最终获得游戏的胜利。这与加速回报定律中每一个新技术诞生,加速曲线就以指数级攀升的现象不谋而合,从而创造性地发现了赛车游戏与人类技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摩尔定律、加速回报定律相互的关系。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时代,技术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不管喜欢与否,我们每个人现在都是“加速主义者”。

  该作品基于当今人们对技术发展日益增长需求的研究,《奇点》作为一个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旨在把以加速度到来的科技奇点场景进行视觉化。此项目通过设计一个去中心化的秩序,创造一个被遗弃和被遗忘的世界,邀请观众重新思考有机生命体与无机智能之间的关系。而有机的生命体和无机的智能之间关系的反思也是数字艺术展重点呈现的命题,身临其境才知其中意境。

  此外,展览中还有首部完全由无人机拍摄的爱情故事短片《RobotSkies》、以人造机械生命形态为灵感创作的《未知生物二号》、探讨疫情下社交隔离话题的《SafeHouse》等作品亮相。相较往届作品,此次展出大部分作品再次提升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创新意识。

  本届亚洲数字艺术展还有一大亮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频率及鼓励更多的用户的加入到使用数字人民币的行列中,此次展览所有需要支付的项目都支持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市民对数字艺术有最直观的体验,了解当前数字艺术的发展前沿。同时,我们也希望将文化与艺术通过科技手段融入到城市、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亚洲数字艺术展总策展人邱志杰告诉记者。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记者 吕天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