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鄭州“7·20”洪災已經過去了幾天,但頂端新聞記者李騁宇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是心有餘悸。1997年出生的李騁宇是第一次面對這麼大的災情。他說,出去採訪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災情會這麼嚴重。但作爲青年記者,我必須要衝到一線,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救援力量及時到達救援現場。

李騁宇清楚地記得,7月21日晚上7點半左右,他與記者晉遠一起騎摩托車出去採訪,從京廣路到北三環,再到東三環,每到一個積水點,他們都會下來探訪。聽說白沙那邊情況嚴重,他們又第一時間趕往白沙。在東四環附近遇到支援鄭州的江西消防支隊,正在用皮划艇營救被困小區的羣衆,李騁宇他們摩托車一停,蹚着水就過去採訪了。李騁宇說,當時的水有半米多深。

從晚上7點多到12點,李騁宇他們淋了四五個小時的雨。李騁宇穿着短袖、短褲,身上的衣服全溼透了,緊緊地貼在身上。回來的時候,要在路上走一個多小時,李騁宇感覺衣服特別涼,身上也特別冷,他渾身都在抖。坐在摩托車後座上的晉遠感覺到了,就從後面緊緊抱着他,兩個人互相用體溫取暖。

那天結束採訪,回到家,已經是凌晨兩點多。第二天一大早,李騁宇又踏上了征程。這次,李騁宇一個人出去。他搭乘飛機前往災情最嚴重的阜外華中醫院,全網首個發回白沙航拍畫面。飛機落地,立刻展開對危重症病人的轉移工作,情況緊急,倉位稀缺,爲了能多轉運一位病人,李騁宇不加考慮將自己的座位讓了出來,選擇留在孤島般的醫院,展開進一步採訪。

大概下午5點左右,最後一班救援飛機將轉運醫護人員和兩個剛剛滿月的嬰兒,李騁宇搭乘飛機全程記錄這場“生命接力”。那一幕尤其讓人難忘。李騁宇看見一羣醫生汗流浹背地來回跑着,嬰兒的身上還插着管子,一個醫生和一個護士,每人懷裏抱了一個,嬰兒在她們懷裏安靜地睡着。李騁宇心裏滿滿的都是感動。

5點多隨飛機飛往櫻桃溝,7點多又趕赴花園路蘭德中心,全網第一個發出“藍德中心不是塌方”的闢謠消息,8點多再趕到省人民醫院採訪病人安頓情況,等到忙完已經是夜裏10點多。感覺餓了,李騁宇纔想起除了採訪時不知誰塞了一個小麪包外,一整天他還沒怎麼喫東西,水倒是喝了五六瓶。但李騁宇感覺這沒有什麼。因爲他馬不停蹄拍攝的照片、視頻,發回的採訪語音,經過後方編輯的處理,通過頂端新聞客戶端和微博等三方平臺全網獨家發佈,及時傳遞了鄭州救援。想到這一點,他覺得這一天沒白忙活。

“哪裏是重災區,我去哪兒。到最需要的地方傳遞出最需要的新聞,爲家鄉的救援出一份力。”李騁宇說,爲了心無旁騖工作,他甚至把家人屏蔽出朋友圈。

無獨有偶,在過去的24個小時內,在鄭州的多個救援現場,都能看到頂端新聞記者的身影。

李騁宇說,在他們的採訪團隊中,不少都是90後、95後,他們以各自住地爲座標,就近趕赴新聞現場,白沙附近的克服困難抵達救援現場,靠近鄭州東站的探訪滯留旅客,臨近賈魯河的密切關注泄洪動態,困在家中的通過電話採訪親歷者、救人英雄,滯留外地的通過線上擔起直播發布任務……

他們不是在採訪一線,就是在採訪一線的路上。90後頂端記者孫貝堅守鄭州重災區白沙,在救援現場和有信號的地方來回反覆,及時發回了“救援隊已經安全轉移了1500名羣衆、“阜外醫院的自救也在進行當中,現在缺尿不溼和奶粉”等快訊,最早傳遞了此地的救援情況。記者張豔豔、楊義豪驅車櫻桃溝報道路況,提醒“斷路繞行”“飲用水急缺”等“救命”報道;記者張叢博成了“平凡英雄”搜索器,先後發掘出輾轉多次救出一家四口的阿超,找到京廣隧道勸人棄車保命的“喊話哥”;記者翟建林輾轉滎陽、新密,直擊救災村落;記者劉遠懷、耿毅卓在報道“孤島”龍子湖之後,又踏上了重災區新鄉的救援車上。

這是異常疲倦的24小時,也是異常危險的24小時。疲倦和危險深刻伴隨着他,但李騁宇說,作爲一名記者,看到自己的報道對救援產生了幫助,自己的稿件擊碎了謠言,那種成就感給了他很大的力量,讓他能夠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文字:寇洵視頻 圖片:李騁宇

來源:大河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