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雲南網報道截圖。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何冠軍

雲南省元謀縣司法局彝族幹部李學平,三十多年來,一直堅守在普法崗位上,見證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和偉大成就。35年來,從燈下普法到新媒體陣地,從一家“獨唱”到全社會齊抓共管“大合唱”,通過牢牢把握人民羣衆對普法產品的需求,他把法律知識送入千家萬戶,將法治火種播撒在家鄉大山的各個角落,爲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作出了一名普法人應有的貢獻。

普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性工作。從1986年開始,我國連續實施了7個五年全民普法規劃。從“一五”到“七五”,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和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得到逐步提高,以憲法爲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到深入宣傳,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宣傳教育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因爲有無數、像李學平一樣的普法者,攜帶着法治的火種,深深紮根於祖國的大地,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在人民羣衆中點燃起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精神之火。

高擎火炬的人心中必有火炬。法治火種的播撒者,正是因爲心中有着鐵一般的法治信念。“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着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堅守全面依法治國原則,切實加強法律知識體系的學習,不斷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與能力,才能將法治信念傳承於人、植根於心,喚起廣大人民羣衆對法律權威的真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營造對良法善治尊崇不違的社會環境。

以“人民至上”爲法治中國建設注入永不枯竭的力量。高效發達的文明社會里,法治已經深度融入到人民羣衆的日常生活,關乎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法治進程與人民的需要同頻共振,普法是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從勞動教養制度廢除,降低公司註冊門檻,到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研究不動產登記等,每一項法規細則的完善都緊緊圍繞着黨的初心和使命展開,宗旨都是爲了方便和改善人民羣衆的生產生活。進入新時代,人民需要法治,也呼喚法治。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落實好“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堅決消除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的現象,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才能讓法治生出人的溫度,走入人民的心靈,成爲提高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利器。

法治中國需要普法深入人心。堅持問題導向,以回答人民內心的疑問爲突破口,把法治精神翻譯爲羣衆語言,讓法律知識走下雲端、接上地氣,拉近與羣衆的距離。只有普法能直擊現實、解疑釋惑,如春雨一般滋潤人心,才能讓法治成爲人們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逐步實現法治中國的願景。

彩雲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雲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