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禁止握手,卻發15萬個避孕套。"

不久前,東京奧運會這波略顯奇葩的操作,上了熱搜。

畢竟,日本疫情防控仍不樂觀,東京奧運會,有着比往屆都要嚴苛的"身體接觸"禁令:

要求大家儘量不要握手、擁抱不說,甚至出於健康考慮,不允許乒乓球運動員吹球、摸球檯。

許昕"預吹又止"的名場面

對肢體接觸"嚴防死守"的主辦方,卻將"免費發放15萬個避孕套"?

不少網友吐槽,"看不懂的日本奧運迷惑新聞又增加了"。

發放避孕套的行爲本身,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奧運會官方怎麼還發避孕套?"

"這些避孕套是準備給誰用?"

奧運會發放避孕套這一行爲,並非日本首創,而是由來已久。

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主辦方開始試探性地向運動員提供免費避孕套,目的是爲了防止艾滋病傳播,鼓勵安全性行爲。

漢城奧運會期間,主辦方總共發出了 8500個避孕套--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發放數量最少的一次。

1988年漢城奧運會 / 圖源奧林匹克國際委員會

從此,每屆奧運會,主辦方都會向在奧運村一起生活的運動員、工作人員,發放超過10萬個免費避孕套。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組委會發放的避孕套數量已經達到了15萬,人均14個。

沒想到,開賽第5天就全被用光了,主辦方不得不緊急訂購一批避孕套再次補發。

倫敦市長還調侃稱:"我們的口號是激勵下一代,而不是'創造'下一代。"

四年後,2016年裏約奧運會,吸取了倫敦奧運會的"教訓",避孕套發放的數量創下了新高:

面對10600多名參賽運動員,巴西主辦方十分大氣地準備了45萬個避孕套。

算下來,人均42個。

這不僅打破了奧運會發放避孕套的"記錄",也是奧運會主辦方首次發放女用避孕套:有10萬個之多。

目前來看,這也是發放避孕套數量最多的一屆夏季奧運會。

到了這一屆奧運會,日本主辦方也明確表示:

會"遵循傳統",發放15萬(也有數據稱是16萬)個避孕套。

歷屆奧運會提供的避孕套數量/圖源Slate

準備數量龐大的避孕套,到底是爲什麼?

難道在緊張激烈的奧運會比賽期間,真的有人有心情……用它們嗎?

在奧運會這樣嚴肅的國際賽事中,運動員還顧得上"解決生理需求"嗎?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幾乎每屆奧運會發放的避孕套,都會被消耗殆盡。

倫敦奧運會發放的避孕套

性,早已不是奧運村的祕密。

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世界紀錄保持者Ryan Lochte,曾在採訪時毫不避諱:"我認爲70%到75%的選手有過性行爲。"

還大大方方地解釋道,很多運動員都會用這種辦法"釋放壓力"。

除了運動員羣體"內部消化",不少選手和當地人,還會選擇使用約會軟件,來尋找親密關係的對象。

倫敦奧運村/EG Focus, Wikipedia

2012年奧運會期間,第一批奧運選手抵達倫敦的幾分鐘內,Grindr(國外著名約會網站)就因爲登陸人數太多而崩潰。

一個倫敦當地人表示:"要麼是大批運動員登錄網站,想與其他奧運選手認識認識,要麼是他們想約一個當地人。"

另一家基於用戶地理位置、推薦約會對象的軟件Tinder,也出現了類似的火爆情況。

2016年,里約奧運會,Tinder在奧運村的使用率增長了129%。

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Tinder Gold(付費升級版)用戶增加了1850%。

運動員們的"生理需求",真的有這麼旺盛嗎?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曾對160名男女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經常運動的人,有更頻繁和更愉快的性生活。

奧運選手們不光長期進行身體鍛鍊,比賽時,身體還會分泌內啡肽和腎上腺素。

這兩種物質可以令人愉悅,也會增強性慾。

水球運動員Tony Azevedo認爲,奧運村裏的關係,還受一個簡單的人類基本需求驅使:

親近、陪伴,哪怕轉瞬即逝。

"對於大多數奧林匹克運動員來說,參加奧運會的道路是孤獨的。

比如一位奧運選手,每天從早上6點訓練到下午5點,哪有機會見到一個合適的人?

現在,(尤其是比賽後)壓力消失了,你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 然後,一下子就爆發了。"

更何況,"不管你口味如何,奧運村一定會滿足你,因爲地球上體格最好的人都在這裏。"

一位運動員,曾經這樣評價奧運村裏的選手們:"即便長相只有7分,身材也絕對有20分。"

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驅使下,奧運村裏的運動員們"情難自禁",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還有一個問題……

賽前"爲愛鼓掌",會不會影響運動員的狀態和成績?

不少國家的確認爲,運動員需要"賽前禁慾"。

2010年南非世界盃期間,墨西哥實施了"禁慾"制度,結果在小組賽擊敗強敵法國,進入16強。

主帥Miguel Herrera認爲,此次超常發揮,"就是得益於隊員們賽前的禁慾"。

2010年世界盃,墨西哥爆冷0:2擊敗法國

2014年巴西世界盃上,巴西、波黑等隊伍,也都曾先後官宣"禁慾令"。

不過,反對"賽前禁慾"的也大有人在。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大學的研究指出,在性行爲過程中,男性平均消耗101千卡的能量,而女性平均消耗69.1千卡。

這種強度,遠遠低於慢跑的能量消耗。對於運動員們來說,也許只能稱得上是熱身運動。

此外研究指出,"爲愛鼓掌"後大腦會釋放出和犯困類似的化學物質,能助人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等情緒。

比賽成績的好壞,或許並不取決於運動員們是否賽前禁慾。

儘管運動員的安全、健康和生理需求,早已得到歷屆主辦方的重視。

但東京奧運會的選手想要"爲愛鼓掌",可沒那麼容易。

在東京奧委會最初宣佈發放避孕套時,就被網友嘲諷:"這與嚴苛的身體接觸禁令,似乎背道而馳吧?"

東京奧運會發放的運動員手冊,要求參賽人員保持"最小限度的肢體接觸"

根據東京奧運會參賽手冊中的要求,所有參賽者都被嚴格要求"戴口罩,並且保持2米的社交距離"。

慶祝時,原則上要儘量避免握手或擁抱。就連頒獎都是"自助式":

獲獎選手需要自己從托盤中拿起獎牌,自己佩戴在脖子上。

女子10米氣步槍金牌得主楊倩,從托盤中拿起獎牌/圖源:央視網

運動員不允許在東京市區閒逛,甚至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能多人聚餐和飲酒。

爲了按捺住選手們"叛逆"的心理,東京奧組委還設置了嚴苛的違規懲戒。

"不遵守本手冊所載規則,可能會對您參加奧運會和殘奧會、訪問奧運會場館以及參加比賽造成影響。

多次或嚴重違反規則,可能會導致參加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資格被取消。"

日常接觸都如此嚴格,幾乎算是官方暗示了對親密行爲的禁止。

在宣佈發放避孕套的初期,不少媒體略帶嘲諷地,將主辦方的態度描述爲:"我們給你避孕套,但我警告你,不許用它。"

東京奧運選手被警告,不許使用16萬個免費避孕套/圖源衛報

不過,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左右互搏",沒有持續多久。

日本奧組委官宣的最終決議,今年的15萬(也有說法是16萬)個免費避孕套,將在賽程結束後以禮品袋的形式發放。

東京奧運會避孕套上的圖案,包括了《神奈川衝浪裏》等名畫

消息一放出,又是一片嘲笑:都比完了,還發避孕套幹什麼?

這樣想的人或許忘記了,奧運會發放避孕套,從來不是爲了"鼓勵"運動員們發生性關係。

是考慮到運動員客觀需求的同時,保護運動員的安全、宣傳防艾知識。

里約奧運會的防艾宣傳/圖源VICE

尤其是在這場國際賽事中,很多運動員來自欠發達國家,避孕套仍是稀缺品,"進行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爲"的意識,還不夠普及。

讓這些運動員把避孕套帶回家,傳遞"使用避孕套"的意識,或許可以成爲向這些國家和地區,普及生理衛生知識的一個渠道。

至於嚴格的身體接觸禁令,也有運動員提出了抗議:

"這簡直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不過,疫情之下,能夠健康、平安地歸來,纔是最重要的事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文章來源於網易公開課 ,作者公開課白小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