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給學區房降溫!深圳擬推大學區制、普高和中職學籍互轉

導讀:探索“學有優教”的深圳方案。一系列措施的背後,反映的是深圳致力於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

近日,《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開始在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開徵求意見,其中關於推行大學區招生、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等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兩條舉措被認爲將爲學區房降溫。不只如此,在整個《條例》中,教育都被置於最首要的位置,提出了諸多措施,包括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擴大普惠性幼兒園數量和覆蓋面;建立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學籍互轉機制等。

一系列措施的背後,反映的是深圳致力於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向記者表示,結合最近的“雙減”、禁止公辦名校辦民校、多校劃片等政策來看,教育層面的改革將從注重效率到更加註重公平,而讓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所有人,將成爲一個大趨勢。

此次深圳的《條例》則很大程度透露了在實現“民生幸福標杆”這個目標時,深圳如何探尋“學有優教”的方案。

給學區房降溫

“雖然現在還只是徵求意見,但大學區制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我們決定暫緩考慮換學區房了。”深圳一位家長在上述《條例》發佈之後表示。

今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來看,深圳此次提出推行大學區制,很大程度在預期之中。

事實上,早在2015年,深圳就在一些區試點大學區制。其中,龍華區教育局在今年3月修訂了《義務教育階段大學區學校積分入學辦法一覽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在積分辦法中,擁有深圳戶籍、購買了“單片區”學區房的仍然享有最高級別的優先錄取權。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大學區制試點並沒有影響學區房的價格走勢,好的學區房價格漲幅仍然高於平均水平。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輪國家給學區房降溫的決心很大,政策力度也傳導至地方,深圳如果徹底推行大學區制,真正打破房子和學位之間的對應關係,將改變學區房的高溢價現狀。

此外,《條例》還提出,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健全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這一提法其實並不新鮮,教育部等三部門在2014年曾印發《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但在觀察人士看來,由於阻力較大,我們的教師均衡化甚至還完全沒有起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毛振華今年在一個公開論壇上曾指出,學區房問題導致了富人階層更容易得到更好的教育,一個解決辦法是同一區域內採取教師輪崗制,比如三年輪換一次,這樣名校教育資源將會得到更加均衡的分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也曾指出,教育內卷化的癥結就在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面臨重重阻礙,歸根結底就是學校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教師流動是當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關鍵措施。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向記者表示,有的老師提出從一個區換到另一個區,會引起生活的不便,但在同一個學區內輪換,這並不足以成爲大的障礙,教師流動從根本上還是需要觀念的轉變。

臧敦建同時指出,教師的交流、輪換稱得上是促進學區內教育均衡化的一個實質性招數,讓師資和學生生源逐漸均衡化,名校慢慢失去光環,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並且一定要配合其他措施,比如嚴控“掐尖”招生,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等,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真正打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

建立普職互選、互認、互轉機制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其中對深圳提出的戰略定位之一爲“民生幸福標杆”,相比於“高質量發展高地”,這對深圳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平安證券有一份研報就曾指出,提升教育醫療水平難以像招商引資那樣大規模一蹴而就,需要在引入制度上進行創新。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推廣借鑑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向全國推廣47條深圳經驗,其中一條即是:集團化辦學推動優質教育“遍地開花”,實施“名校+在辦校”“龍頭校+新辦校”的集團化辦學和聯盟式發展模式,通過骨幹老師流動,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等方式,縮小校際教育質量差距,力爭率先實現學有優教。

前述暫緩換學區房的家長就表示,隨着集團化辦學的推進,以後深圳各個片區之間學校的整體差距也有望縮小。

在家長追逐學區房、擇校的焦慮背後,一個現實的困境在於,只有約一半的學生能夠上公辦普通高中。

針對這一痛點,上述《條例》提出,加快公辦普通高中學校建設。而更加令教育觀察人士振奮的是,《條例》還提出,市、區教育部門應當在中職學校探索開辦綜合高中班的基礎上,建立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學籍互轉機制。

這爲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之間的壁壘,打開了想象空間。

臧敦建向記者表示,職業教育不一定要在專門的職業學校裏完成,比如,普通高中有一門“綜合實踐”必修課,它與職業學校的課程就有結合點,所以現在完全具備了條件把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放到一起,這也是辦綜合高中、普職融合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上世紀80年代起,我們在高中教育階段的普職比例就大約是1:1,但現階段,很多父母不希望子女進職業高中,這成爲了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宜尋求全國範圍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應該給各個地方探索的空間。無論是深圳提出的普職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學籍互轉,還是幼兒園、中小學就開設一些職業體驗課程,這樣的探索都值得鼓勵。

(作者:王帆 編輯:週上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