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藝人以靈魂交換流量,遲早淪爲下一個吳亦凡丨娛樂圈亂象批評①

編者按:

隨着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娛樂行業擴展迅速,在不斷“造星”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粉絲,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行業的發展促使資本、平臺趨勢而來,在“流量爲王”的單一論斷指引下,“飯圈”亂象紛紛出現。

2021年上半年《青春有你3》的粉絲倒奶事件和最近吳亦凡因涉嫌強姦被刑事拘留,其中所體現的問題已經超出了產業中的某一個環節。而是一個涉及藝人、藝人團隊、平臺、資本、創作方、粉絲等多方面的綜合問題。爲了從混亂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新京報特別邀請到行業內多方專家,從各自領域分析原因並給出解決方案,希望通過充分討論,讓各方明瞭如何營造一個“清朗”的娛樂圈。

最近震驚各界的吳亦凡事件,不僅引發業界對流量明星生態的檢討,同時也是一次“敲山震虎”,讓所有流量明星反躬自省——重新看待流量,重新省思自己的作爲。事實上,在吳亦凡事件之前,飯圈的亂象並不鮮見。從網絡暴力、相互攻訐、畸形控評、數據造假,再到《青春有你3》的“倒奶打投”,輿論更多的是反思資方、平臺和粉絲的責任,藝人往往被忽略了。在飯圈亂象中,藝人扮演怎樣的角色?

藝人不能“神隱”,需對粉絲進行理性引導

很多時候,粉絲之間撕得天昏地暗,或者粉絲與工作室鬧得水火不容,藝人那裏仍然風平浪靜。藝人習慣保持沉默,好像外面怎麼鬧自己都毫不知情。藝人的不發聲、藝人的沉默,本質上意味着藝人對責任的推卸。原因主要是藝人要維護某種超然的、完美的形象,一發聲可能就意味着會得罪某一部分粉絲。

就比如經常有粉絲撕工作室,怎麼把藝人的造型搞那麼“醜”,藝人爲什麼接了這樣的“爛作品”。可事實上,很多流量明星都擁有相當、甚至是絕對的話語權,造型基本是他自己選擇的,作品也得他答應纔會接。藝人擔心的是:如果他親自道出真相,反倒“破壞”了自己的形象,也讓粉絲的“好意”顯得“幫倒忙”。因此,網友已經習慣了藝人的“神隱”,藝人也幾乎放棄了發聲的能力,放棄了對粉絲的理性引導。

但在藝人與粉絲的這組關係裏,藝人才是粉絲羣體裏最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畢竟粉絲是真愛偶像,自然更願意傾聽偶像的訴說。有一個理性的、願意多與粉絲溝通的偶像,可以避免飯圈不必要的誤會、爭吵與撕扯,也可以讓粉絲冷靜理智下來。但放眼娛樂圈裏的頂流,能夠頻繁與粉絲保持溝通的藝人幾乎沒有,他們的微博上除了歲月靜好的自拍外就是廣告,鮮有什麼透露真性情的東西,自然也談不上與粉絲有溝通,遑論“悖逆”粉絲,提出與粉絲不同的意見。

這一點上,黃子韜不久前因爲造型問題與粉絲“攤牌”,看似意氣用事,實際上是一種難得的發聲。粉絲因不滿工作室的出圖大罵工作室,黃子韜直接發微博稱造型都是他同意的,沒必要罵工作室;他不喜歡搞花裏胡哨的造型,以後都不做了。

從黃子韜微博底下的留言可以看出:他“惹怒”粉絲了。但恰恰也是黃子韜的這種不討好、“不在乎”,讓他從流量明星的套子裏解脫出來,讓粉絲從造型和時尚雜誌“實績”的比拼中解脫出來。“你有打字提意見罵人的時間,不如給家人打個電話,好好上課,好好工作”,這是送給粉絲的實在話。

對於流量明星來說,“完美”的人設雖然可以鞏固粉絲,但它在套住粉絲的同時,也套住了藝人自身。藝人始終得接受粉絲以愛之名的種種干預。敢於因爲正確的事情得罪粉絲,雖然會流失一部分狂熱粉,但藝人和粉絲都得到更多自由;當藝人作爲一個也許不完美但真實的人時,他的真性情早晚會散發圈粉的魅力。像這一次河南洪災中,黃子韜以公司的名義捐款300萬元,並且將潮牌的衣服全部下架給河南救援支隊,讓他贏得路人的頗多好感。

不容忽視的是,很多藝人並非不知道粉絲的狂熱、非理性。但藝人和團隊卻一直在“享受”這種非理性的狂熱,因爲這意味着實打實的利益——粉絲瘋狂了,纔會輪博、控評、爲偶像的音樂專輯或代言的產品買單。甚至有些藝人一直在“利用”粉絲的狂熱,比如通過“美強慘”的人設營造、樹立敵人以煽動“仇恨”等手段,增強粉絲內部的凝聚力以及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行動力,由此實現藝人利益的最大化。

但非理性的狂熱從來都是危險的,它可能爲藝人所用,也可能會反噬藝人。一旦它走向失序、失控、違背公序良俗時,藝人也需要爲粉絲的行爲買單。

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不可偏廢

網絡上曾有“九漏魚”這樣一個調侃,說的是如今的頂流明星,有不少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漏網之魚”。他們未能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就出道了,之後主要精力都在演藝圈,學業從此就丟棄一旁。不少頂流的文化水平的確不高,哪怕是一些很常用的漢字都會寫錯。

應該承認,藝人的文化水平與他們的業務能力,並沒有呈現某種必然的正相關關係。演藝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一個藝人的顏值、天賦、觀衆緣等,比他的文化課成績也許來得重要。這也是爲什麼藝考的一本分數線,要比普通高考的一本分數線低很多。

但這絕非意味着:藝人的文化素養一點都不重要。演員張新成曾在媒體採訪中說:“我覺得如果認爲成績和藝術是矛盾的,就太錯了,選擇藝術是因爲你喜歡這個事,就像達·芬奇,他又是數學家又是畫家、建築學家,學藝術不是一個逃避的途經,那樣去做的話,就太侮辱這個職業了。”天賦也許決定了一個藝人的事業下限,但他的文化素養、他對角色的理解能力,決定了他事業的上限。

並且,文化素養本身也是個人氣質、個人魅力裏很重要的一部分,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雖然業內對藝人的學歷並無要求,但藝人始終別忘了多閱讀、多觀看影視經典作品、多思考。知識儲備豐富了,看世界的格局更開闊,也有助於明星從好評的“信息繭房”裏走出,清晰認識到自身的侷限與不足,無論對人對事都始終保持謙卑。這對自己的事業有幫助,也能夠給粉絲帶來更正向的示範效應。

文化素養是一方面,業務能力是另一方面。短短几年時間裏,公衆對流量明星從好奇、膜拜到現在的不信任、甚至有些反感,追根究底,是很多流量明星業務不精——當演員的演技拙劣,作爲唱跳歌手的水平拉胯。不僅如此,流量明星還對文娛行業的生產機制產生了致命的破壞。比如不少流量明星拿走天價片酬,一個明星的片酬費用可以佔到影視劇製作成本的30%以上,個別甚至達到50%以上,影視生產鏈條其他環節的費用只能不斷壓縮。影視行業陷入“爲明星打工”的窘境,不少流量+IP的劇集幾乎就等同於爛劇。

不少流量明星不思進取,因爲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哪怕他們是根木頭,依然會有粉絲追捧,依然有製作方和平臺爭相以天價片酬向他們發出邀請。他們選擇作品的標準是誰的IP大、誰給的錢多,而非劇本的質量高低,抑或能否促進個人表演水平的提升。這是一條捷徑,同時也可能是演藝事業的末路。當觀衆審美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觀衆用腳投票,流量逐漸失去市場號召力,甚至有不少觀衆一看到有流量明星出演,就拒絕了這部作品。在流量明星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沒有作品也無實力,今日的頂流很可能是明日黃花。

在諸多頂流裏,易烊千璽的存在尤其亮眼。演員吳京提到易烊千璽時讚不絕口:“千璽是天生當電影演員的料,拍戲過程中他不出聲不叫苦,只爲了把鏡頭前的表演當成生命中的一次留痕。”《中國醫生》的醫學顧問也分享了拍攝幕後,“易烊千璽跟我們說,能不能在拍攝的間隙去學一學插管,我說可以,我們就把插管的模具、器材搬到了拍攝現場旁邊的屋子,他就在那不停地練習,練習了至少好幾百次。”一方面,他沉得下心學習,不着急於利用流量賺快錢。另一方面,他選擇作品的眼光很“好”。不是IP優先,也不是先考慮會不會成爆款或者片酬高低,甚至沒那麼在意番位或者角色大小,這讓他無論是主演還是友情客串的幾部作品,都有口皆碑,哪怕是客串的角色也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偶像有真正的“實績”傍身,有各種好作品加持,粉絲反倒是“佛系”的——因爲粉絲不必通過製造種種虛假繁榮來證明偶像的實力,飯圈也會因此清朗許多。

流量之於藝人來說從來都是雙刃劍。要珍惜流量、駕馭流量,要利用流量給觀衆帶來更多好作品,利用流量給粉絲帶來正面的示範,讓自己的能力、藝德配得上自己所擁有的流量,多大的流量就意味着多大的社會責任。不要讓流量成爲“靡非斯特”(《浮士德》中的魔鬼),並因此交出自己的靈魂。

□曾於裏(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