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8月3日報道: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選手盧雲秀奪得女子帆板RS:X級冠軍,爲中國隊贏得了第20枚金牌。日前,復旦大學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的感謝信,感謝復旦大學在本次奧運週期內對國家帆船帆板隊保障工作的大力支持,這背後有什麼故事?

原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通信科學與工程系高級實驗師朱謙帶領科研團隊在本屆奧運會期間一直進行着技術保障工作。朱謙團隊在2019年7月和8月,即2020年奧運會正式開賽前1年就到達日本神奈川藤澤市江之島的比賽現場進行實地勘察。“那兩個月我們天天泡在海上,進行監測和數據採集。”數據的測量和收集只是第一步,後續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建立科學模型,最終實現預測纔是更爲重要的。”朱謙老師說。

“我們的技術保障工作,本質上是賽場環境信息蒐集工作,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大賽正式開始之前給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有關賽場水文情報分析和科學預測的報告,屬於比賽前最基礎性的工作。最終的比賽成績最主要的都要仰仗於運動員的實力和臨場發揮能力。”朱謙介紹,“就海上的帆船帆板比賽來講,我們關注點簡單來說就是兩件事情,一個風,一個流。就是海面上的風速和風向變化、在同一個賽場不同位置的海水的流速和流向分佈差異。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運動員參加比賽之前,把賽場的環境、水文信息掌握透徹和分析清楚。”

據悉,在正式比賽時,是不可以使用任何的監測儀器的,這就需要通過賽前一年的監測,實現比賽同期時間段的水文信息預測。“這不同於氣象預報,可以預測在城市的某個方向會有氣象變化,迄今爲止沒有一個有效的手段可以預測到每50米的變化形勢,但對於比賽而言,只有2-3海里的距離,是非常微觀的。我們就需要在這2-3海里的距離中安放多個監測點,實現精細化測量。”

提及團隊測量過程中的優勢,朱謙笑稱:“我們充分結合了中國人古老的智慧,根據農曆而非公曆,來做數據採集時段工作計劃,從而掌握賽場天文潮汐流的變化規律,通過預報的比賽日程相應的農曆日期和比賽前一年相應的農曆日期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數據採集工作,我們的祕訣就在這裏。”

作爲一個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競技比賽,朱謙說:“帆船帆板運動的前期監測難點太多了,風是變化無常的,我們就需要盡最大努力做到精細化、同步化的測量,我們要具體到同一個時間不同點的風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選手在啓航和比賽的過程中判斷對自己有利的航道。”

朱謙團隊曾三次參與奧運會的技術保障工作,分別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6年裏約奧運會以及2020年東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金牌得主徐莉佳就曾專程前往復旦大學,向朱謙科研團隊送上寫有“復旦科技顯風流,奧運帆船勇奪金”的錦旗表達感謝。

在2012年8月6日舉行的倫敦奧運會激光雷迪爾級帆船比賽中,徐莉佳開始時速度不及對手,但她沉着應對,藉助科學的分析大膽改道,及時佔領有利航線,最終反敗爲勝,實現了中國帆船項目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她在採訪中也說到:“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復旦大學的科技支撐讓我在比賽時心裏有底。”

正是這一次的合作,使得原本對帆船運動涉獵不多的朱謙團隊受到鼓舞,開啓了與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上海市水上運動中心等單位合作,開展與水上運動項目相關的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的合作,這一合作就是10年。自制的水文監測儀器歷經多次改進換代,例如:最早研製的系統是基於單一GPS定位系統進行風流測量,而最新一代的儀器則採用了包括北斗在內的多頻段多衛星聯合定位高精度測量技術,實現了又一次性能和功能的升級。

談及未來,朱謙表示,只要是海上的運動就都與風和水相關,都需要掌握水和風的規律,誰能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誰就能搶佔先機,協助中國代表團奧運奪金並非研究工作的終點,能夠繼續對水文監測、水上運動項目和技術迭代提升,纔是更長遠的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