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散戶抱團股全線重挫 遊戲驛站暴跌60%

原標題:遊戲股暴跌,市場不妨理性看待

市場對監管政策的落地本應有正常預判,一驚一乍、聽風就是雨式的恐慌沒有必要。

8月3日,遊戲板塊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天。從港交所到A股市場,諸多遊戲公司的股價可以說是集體上演了高臺跳水。在沒有任何行業重大變化的影響下,這種暴跌式反饋,確實說明了市場信心不足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遞增。

遊戲產業作爲近年來的新興產業,在指數級高速增長的同時,其實隱藏於其中的倫理問題和政策風險拷問從未休止。此次暴跌既是遊戲產業本身無序發展的隱憂所致,也是市場長期積累恐慌情緒的一次集中性釋放。

事實上,對於泡沫逐漸積累的遊戲股來說,這樣的泡沫去化、利空出盡未必是壞事。當然,之所以資本市場會反應激烈,也與近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有關。但要明晰的是,這些監管舉措,其根本目的不是爲了阻遏相關產業的發展,而是希望互聯網等新興產業能夠發展得更健康、更茁壯,以更加契合法治與市場精神的方式駛向廣闊的未來。

隨着產業政策改革進入深水區,此前被高速增長掩蓋的行業發展頑疾已被置於監管的視野中心,改革步伐和節奏都在不斷提速。這意味着包括教育、互聯網、文化產業等等都面臨着分水嶺式的調整。

這是產業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也是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在產業層面難以避免的陣痛。所以,市場在恐慌之餘,不妨耐心去理解監管政策的本義。

技術進步爲我們打開了數字新世界,但隨着這些公司業務版圖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規模效應陰影也在不斷顯現。壟斷之弊、數據隱私泄露之患以及算法的負面導向,這些都是技術雙刃劍的另一面。技術落地所帶來的商業進步,固然是時代前行的力量,但超越邊界的規模,已成爲威脅市場秩序不可忽視的因子。

一個共識是,新興產業只有走向規範纔有長遠未來。即使是出於市場公平和鼓勵良性競爭的考慮,及時恰當的監管也已是不可或缺的選擇。只有明確圈定法律和規則底線,探索更適合產業發展的監管辦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技術的負面外部性,護航產業在良性的軌道快速發展。

而近期一系列監管政策的落地,其實也算是靴子落地。回過頭來看,這也本應該是市場的正常預判,一驚一乍、聽風就是雨式恐慌沒有必要,只會導致非理性的踩踏效應發生。對於那些真正的長期主義投資者來說,監管節奏的提速,其實恰恰是一個幫助行業規範化發展的有利因子。

當然,必須承認,資本市場是信息加信心的市場,預期引導至關重要。國內外資本市場運行的經驗也表明,在應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時,預期管理與實際金融調節舉措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更爲關鍵。對當下市場面對改革的不確定性心理,依然需要進行一些預期管理措施,以回應不確定性,加持市場信心。

□陳白(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