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站8月4日文章,原題:拜登政府的中國製裁困境 拜登政府近來加大了對中國的制裁,特別是在香港問題上。事實上,拜登政府在如何面對日益自信和強硬的中國這一複雜問題上採取了較爲直接的做法,在幾個關鍵問題上實施了一系列制裁。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爲拜登鋪平了制裁甚至“懲罰”中國的道路。拜登政府不需要(或許也不打算)花太多精力制定新的政策和制裁機制,它只需跟隨特朗普政府的腳步。

但這一看似簡單的選擇掩蓋了拜登對華路線的更深層次困境。拜登政府仍然認爲,美國有責任在涉及美國基本價值觀和政治信仰的問題上對中國保持一貫的強硬姿態。這意味着華盛頓必須帶頭反擊北京。以香港問題爲例,過去幾個月,拜登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但從這些措施也看出,拜登政府在前特朗普政府設定的政策框架內實施定向制裁時仍相對謹慎。這些措施無論看起來多麼強硬,實際上都是相對收斂的。它們不能改變中國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既定政策路線,也不能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政治生態與經濟發展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2019年以來,美國一再以香港問題爲由制裁中國,但這些制裁基本上是定向、有限的。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商業環境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表明跨國企業對中國經濟和香港在國際商業活動中仍然發揮的獨特作用抱有高度信心。

因此,拜登政府在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時似乎更受限制。任何足以對中國內地和香港造成實質損害的措施都將不可避免地影響美國的利益。畢竟,約1200家美國公司在香港開展業務,8.55萬名美國公民在那裏生活。顯然,香港背後的中國內地已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其規模與改革開放之初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對中國內地和香港採取全面制裁,特別是針對高度相互關聯和極其敏感的金融部門的制裁,很可能會引發拜登政府無法預料和應對的嚴重後果,包括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的劇烈動盪。美國前駐港澳總領事唐偉康最近在《外交》雜誌撰文警告稱,美國對中國金融系統的全面攻擊只會“使中國加倍努力替代美元主導的SWIFT支付系統”。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衝突、分歧和問題不能通過任何形式的制裁來解決。拜登政府不應以特朗普的方式——即一邊講“和平”,一邊搞“戰爭”(儘管是貿易戰)——與中國打交道。(作者金凱)

香港《南華早報》8月5日文章,原題:疫情期間,中國全球貿易份額有增無減,美國的脫鉤呼聲“遇挫”分析人士說,隨着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飆升,與中國脫鉤的呼聲正變得不現實,表明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切斷貿易關係比預期的要棘手得多。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區經濟研究主管高路易在週二發表的新研究中說,儘管華盛頓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推動脫鉤,但看起來疫情後中國仍有可能保持其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他說,疫情期間,中國加大力度改善供應鏈,包括降低運輸費用和確保港口物流順暢。“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強勁的出口表現凸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全球供應鏈——中國在其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比許多人認爲的要‘牢固得多’。”

英國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稱,由於在發達國家市場的大幅斬獲,中國的全球出口市場份額在2021年初上升至18%左右。儘管有脫鉤的呼聲,但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份額在2020年躍升至接近25%,今年穩定在20%以上。

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的全球出口份額和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份額分別爲16%和20%左右。

“很少有其他國家在全球貿易蛋糕中的份額上升。”高路易說,即使疫情後份額下降,“中國對發達國家出口的強勁表現表明,迄今幾乎沒有脫鉤發生”。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說,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增長進一步證明,決定供應鏈的是企業而不是政府。(作者Su-Lin Tan,喬恆譯)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