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菜根譚》中說:“人生只爲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爲鷹爲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慾,天地也不能轉動,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人只有看淡名利才能避免被外界因素驅使,要自由首先要思想獨立,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放過自己,那麼生活必定也不會放過你。
縱觀整個社會,使人成熟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經歷。
老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只是一種概括,事實上每個階段的來臨都不會掐着時間剛剛好。
人只有先做到在三十歲左右學有所成,才能按部就班地進行下一步,這就猶如新生兒的成長,先爬再走,而後纔是奔跑。

當然,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人領先就有人落後。畢竟這世上任何一種比賽中冠軍都只有一個,雖然每個參賽的人都奔它而去,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得償所願。
面對失敗,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沮喪,而是接受。人只有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之後,纔有可能認認真真查找其中原因。
俞敏洪說:“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是具備以下兩個條件:勇氣和行動。”每個人都有夢想卻並非每個人都有行動,甚至有些人連設想未來的勇氣也沒有。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你可以像豬一樣懶惰,卻無法像豬一樣懶惰得心安理得。
渾渾噩噩度日的人太多,因爲懶惰所以一事無成,由於一事無成這才內心失落,長此以往生活上的惡性循環便在所難免。
人到了一定的歲數要慢慢想得開,學會放過自己,放下過去才能擁抱美好未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叫完美主義,它是一種近乎強迫症的行爲,任何事物只要稍有缺失便會成爲心理上的“垃圾”。
人若過於追求完美就會變得焦慮不堪,每天生活在條條框框之中,情緒充滿負面。
做人不要太過追求完美,在古人的衆多智慧中,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難得糊塗”,太多事物根本分不出對錯,過於講理顯得無情,只顧情分又似乎並不合理,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就成了一種生活智慧。
人在年輕的時候尚未認清社會,更未認清自己,總有氣吞山河之志,隨着歲月的打磨,慢慢明白了那些曾經嗤之以鼻的“道理”,這才逐漸認清人生的普通。
人到中年,最好的境界不是追着兒時的夢想不放手,而是放過自己。

說起“放棄”這個詞,怎麼聽都有一種頹廢感,但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裏確確實實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放棄”的意義大有不同。
那些早已過了青春年少的人依舊不願放下青春年少的莽撞,註定要在生活中不斷受傷。
人生一晃而過,轉眼青春便過,身份和心態的轉變稍有怠慢就會跟不上生活的步伐,心態年輕固然無錯,但太年輕的心態往往難以恰當地應對當下人生。
人生就是不斷丟棄的過程,更多時候我們連自己都分不清,這一路走下來是在前進還是撤退,那所謂的斷舍離就是層層放棄,直到最後只剩自己。
每個人都是走到暮年之後才漸漸看清自己,曾經的種種在腦海中浮現,那些或美好或糟糕的記憶層層疊疊組成思念和遺憾。

年過半百,生命已近黃昏,餘生幾十年更是加速匆匆而過。
之前曾想不通,爲什麼越是年輕的人越精力旺盛,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力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而後漸漸明白,人這一生並不存在精力衰退,只不過年輕時不曾經歷太多“故事”和“事故”,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照亮前方。
人一旦年過半百就會不自覺地花大量精力去回望,那些常年累月雕刻在潛意識裏的東西吸引了太多“目光”,這便導致前行的步伐不再果斷。
中年人所謂的遲鈍並非真的“鈍”而是一種不捨和糾結,人一旦對身邊的事物產生感情就會變得猶豫不決。
人生從來都不會一成不變,固執令人撞南牆,學會轉彎,如果生活太難就放過自己。

《稻香》裏有句詞寫得很好:“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爲自己的人生鮮豔上色,先把愛塗上喜歡的顏色。笑一個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才叫做意義。”
人生的意義從來都不是追夢,曾經我們以追夢爲樂,認定只要實現夢想可以讓生活充滿快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兒時的夢想早已不切實際,就要果斷放棄,這是放過自己也是忠於人生的意義。
人到中年,早已過了爭搶的年紀,讓自己靜下來,才能讓時光慢下來。
餘生已經不長,留住最後的美好,如果“放棄”可以讓你長吁一口氣,那麼它就配得上最高境界的稱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