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運動式“減碳”或間歇性衝擊大宗商品 專家認爲市場化手段更合適

在“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經濟正在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改革。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同時,做好電力迎峯度夏保障工作。

南華期貨副總經理朱斌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運動式‘減碳’對大宗商品或將產生間歇性衝擊,尤其是對鋼鐵、水泥、煤炭等高碳排放行業影響會更加顯著。“減碳”應當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用市場化手段倒逼可能更合適。”

爲了早日實現“碳中和”,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大力開展“減排、減碳”工作。

有專家表示,運動式“減碳”有兩種可能情況:一是空喊口號、蜂擁而上;二是過度行動,超出當前經濟發展所處階段而採取的不切實際的行動。不管是那種情況,都將對大宗商品供需格局、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短暫性影響。

分析人士表示,運動式“減碳”所傳遞的信號在於操之過急。但這對傳統能源行業並不適用,對新能源行業來說有所急切,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在盲目追求減排的基礎上,未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或供應不足,從而引發通脹和經濟衰退。

“‘碳達峯、碳中和’目標表明,中國未來要在‘減碳’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當前出現的運動式‘減碳’也應引起注意。從長期來看,‘減碳’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在技術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減碳’的唯一方法就是減產,例如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朱斌告訴記者,但減產不符合當前經濟發展需要,因爲經濟發展還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行業的供應。“減碳”應該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爲了讓技術進步更快,需要採取市場化手段,例如全國推動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提高碳排放量較高行業的運營成本,倒逼其進行技術改造。因此,除了宏觀調控外,還要更多利用市場化手段,讓碳排放變成有成本的行爲。

在大宗商品體系中,除了農產品和貴金屬外,有色金屬和能源化工也是碳排放量較高的行業板塊。其中,黑色系商品較爲突出。

“黑色系商品中,鋼鐵行業產能最大,‘減排減碳’的難題也最多。”朱斌介紹說,鋼材生產的核心就是燃料供應,目前主要熱能供應就是焦炭,如果從技術上破解這個難題,唯一可行的就是利用廢鋼,廢鋼則使用電力提供熱能,但成本同樣比較高。從長期來看,中國廢鋼的產量和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利用新能源來提煉廢鋼有望成爲未來鋼鐵行業的替代之路。

朱斌還表示,水泥相對於鋼鐵行業來說“減碳”更加困難。水泥製作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解決問題的核心是需要成熟的技術支持,即在生產過程中將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但目前該項技術的成本太高,因此,水泥行業的“減碳”任務也比較重。

有專家向記者表示,做好“減碳”工作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通過政策手段,持續對“減碳”工作施加壓力;二是通過經濟手段,刺激企業不斷改進技術來降低碳排放量。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儘早實現“減碳”的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