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病毒共存到底可不可行?

編者按:日前,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發表了中國原衛生部長高強的文章:《“與病毒共存”可行嗎?》,此文中,高強認爲“與病毒共存”絕不可行。

“英、美等國的‘與病毒共存’,已經給全球的抗疫形勢帶來了嚴重後果,我們絕不能重蹈覆轍。只要疫情仍在國際上廣泛流行,我國嚴防境外病毒輸入的方針就不能變,堅決切斷病毒傳染鏈的策略就不能變,早發現、早控制的目標就不能變。”

高強部長的觀點在知乎上已經有300多人蔘與了討論,”醫學界”選取了一位匿名用戶的討論文章全文轉載,轉載已獲得原作者同意,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高部長認爲‘人類與病毒共存’絕不可行。對於這個‘共存可能與否’的問題來說,我不是預言家,無法預知未來是否真的是這樣。但我們完全可以回頭看看人類的歷史,找找人類歷史上是否曾存在過一個‘新的冠狀病毒’與人類共存的案例,而巧合的是這樣的例子可能還真有一個。

我們都知道,此次新冠疫情的罪魁禍首是‘新型冠狀病毒’。既然是“新”的那也一定也是有“舊”的,而所謂的‘舊型冠狀病毒’除去03年的SARS其實指的是在此次疫情前就在人羣中廣泛傳播的四種會引起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229E、OC43、NL63和HKU1。

有趣的是在03年SARS疫情之後對冠狀病毒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感冒冠狀病毒HCoV-OC43很可能就是造成的1889-1890年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禍首。這場一百多年前疫情也被稱爲俄羅斯流感(Russian Flu),據估計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很可能造成當時全世界超過100萬以上的人口死亡、而病死率(CFR)估計在3%~8%不等。[1][2]我們要知道,當時全世界只有15億左右的人口,而且平均年齡要比現在年輕許多。當時百萬以上的感染死亡很可能相當於現在的千萬左右,可以說是能與新冠匹敵的相當烈性的病毒了。

1889-1890疫情地圖

特別是在上月,Microbial Biotechnology 上所發表的一篇綜述詳細列舉了HCoV-OC43爲1889-1890年疫情病原的臨牀證據。[3]該研究所列舉的證據包括20世紀早期不同年齡患者的血清抗體、通過基因突變率計算出的進入人類的分子時鐘時間以及當時疫情中醫生所記錄的臨牀報告和症狀描述。特別是當時醫生所描寫的臨牀症狀與此次的新冠非常相近而與其它可能的H2/H3流感病毒症狀相差較大,比如當時的患者在感染後往往出現了多器官症狀(呼吸道症狀、消化系統症狀、包括味嗅覺喪失在內的神經系統症狀)、康復緩慢且常有長期後遺症(Long-covid)、多器官血栓、高齡患者死亡率奇高而嬰兒兒童則幾乎沒有出現有症狀的感染(流感則是老年人和兒童的死亡率都很高)。

西班牙大流感及1911-1917中流感不同年齡段死亡率

新冠病毒不同年齡組住院/重症/死亡率

看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HCoV-OC43真是造成1889-1890年上百萬人死亡疫情背後的烈性病毒的話,那它又是如何在當下成爲了一種溫和且依靠喝熱水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病毒了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於HCoV-OC43傳染能力非常強,我們大多數人在很小的時候基本都會經歷過至少一次以上的感染。因OC43病毒對兒童來說症狀非常輕,基本就只是一個普通感冒,幾乎所有人在兒時經歷過這樣的感冒之後我們就獲得了對OC43病毒的免疫記憶。此外由於我們每次發生OC43冠狀病毒造成的感冒之後所產生的抗體水平也會隨着時間而逐漸降低,在人羣整體抗體水平降到比較低的時候病毒就又會造成一波波的人羣週期性傳播。這一點也在一篇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所發現的人羣對各種感冒冠狀病毒的抗體存在兩年左右的週期變化中得到驗證。[4]

人羣中感冒冠狀病毒抗體水平隨時間的變化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經歷相當多次的HCoV-OC43冠狀病毒感染,每次感染都會讓我們的身體加強對其的免疫記憶並讓身體對它的抗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這樣哪怕隨着年齡增長病毒感染死亡率也跟着升高,但由於年輕時長期反覆感染所造成的免疫記憶強化,即使在危險的高齡階段,在沒有疫苗沒有藥物的大多數情況下它的感染對我們身體來說也只會是一種普通感冒罷了。

當然HCoV-OC43冠狀病毒和此次的新冠病毒雖同爲RNA冠狀病毒但也存在着相當大的區別,如HCoV-OC43病毒進入人類細胞的受體是Neu5Ac,而SARS-CoV-2則是ACE2受體。除此之外要想最終成爲如目前HCoV-OC43這樣的與我們共存的感冒endemic而非烈性致命的pandemic也需要不少的條件:

傳染力必須足夠強。只有傳染力強,才能讓大多數人能在年齡很小症狀輕微的時候就能有過感染經歷併產生免疫記憶。很明顯像武漢時這樣R0爲2~2.5左右的原始毒株很可能就無法達成,但Delta株這樣R0可能高達6以上的變異株則有比較大的可能能夠滿足此條件。

 疫苗效力不夠強且非終身有效。如果疫苗效力非常強且終身有效的話,新冠就很有可能就像天花、脊髓灰質炎病毒一樣通過疫苗就能被消滅或近乎於消滅了。

 由病毒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所造成的免疫逃逸水平相對較低。這樣身體每次免疫記憶被喚醒後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力並不會因病毒變異而損失太多。目前對新冠中和抗體的研究表明,雖然不同變異株存在一定的抗體逃逸現象,但總體而言無論是感染康復還是疫苗接種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都仍然是比較有效的。當然如果新冠也出現流感式會造成大幅免疫逃逸的抗原轉變(antigenic shift)的話很可能就不會滿足此條件了,但我認爲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士應該都能從原理上對新冠會不會出現流感式的抗原轉變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 多次感染加強免疫記憶後重復感染的症狀足夠輕微。這樣因抗體水平降低而造成的重新感染的症狀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輕微的狀態。但目前由於疫情發生時間還比較短,缺少足夠的臨牀數據來證實或證僞新冠是否符合此條件。

當然新冠病毒最終是否會變成下一個如HCoV-OC43那樣的人類社會中所流行的第五種感冒冠狀病毒,或者是如天花般被疫苗甚至非藥物干預的防疫手段在世界範圍內成功消滅的病毒,抑或是成爲一種人類歷史所沒經歷過的病毒模式?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在未來的一兩年中我們就能通過疫情情況得以進行大致的判斷了。

參考文獻:

[1]http://news.sohu.com/20130414/n372619686.shtml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89%E2%80%931890_pandemic

[3] 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751-7915.13889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83-1

[5]知乎原文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8225860/answer/2048567010

來源:知乎

責編:田棟樑

校對:臧恆佳

製版:薛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