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全球觀察|換個角度看奧運獎牌榜:國家經濟實力對獎牌數的解釋能力

東京2020奧林匹克運動會落下帷幕,但留下的思考很多。

其中一個思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獲得的獎牌數量與其經濟實力有沒有關係?有何關係?經濟學研究早已表明,這種關係是存在的。

經作者統計,本屆奧運會上獲得獎牌最多的15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佔世界總量的68.65%,金牌、銀牌、銅牌和獎牌總數分別佔本屆奧運會所頒發總數的69.41%、63.02%、58.96%和64.81%。獎牌數前15位國家中,除中國、俄羅斯和巴西(金磚成員國)及匈牙利外,其餘12個國家均爲發達國家。一些東歐國家、古巴、牙買加和肯尼亞的地位進一步衰落。雖然在本屆奧運會初期,美國選手發揮不佳,影響了在排行榜的名次,但後程發力,在最後一天奪回了榜首位置。中國運動員在個別項目雖有所失誤,但在許多項目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團隊表現舉世矚目。

奧林匹克獎牌承載着一個國家或地區太多的榮譽,在全球備受關注。即使美國這樣的體育強國,各大媒體均以頭條位置報道美國運動員的表現和獎牌排行榜。對於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金牌零的突破都會讓國人歡欣鼓舞。

然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獎牌數量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國民體育素質、傳統體育文化、體育設施與賽事組織、政府經濟資助、企業贊助、體育科研水平、參賽隊員天賦、大賽訓練強度、教練團隊、醫療團隊、營養配餐,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與科學訓練方法。在較早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舉國體制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當下的奧林匹克時代,經濟實力差距影響了一國所獲得的獎牌數量。

全球化之前奧林匹克獎牌數量與政治博弈

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然舉行了32屆,但二戰結束前的奧運會至多是個地區性運動會,在全球影響力不大,而1948至1988年舉行的奧運會纔算得上世界體育賽事。

二戰結束前舉辦的奧運會準確地說是歐美運動會,舉辦地點分別爲巴黎(2次)、雅典(2次)、倫敦、安特衛普、斯德哥爾摩、阿姆斯特丹、柏林、聖路易斯和洛杉磯。二戰結束後至1984年共舉辦了十屆奧運會,舉辦地點分別爲倫敦、赫爾辛基、澳大利亞、羅馬、東京、墨西哥、慕尼黑、蒙特利爾、莫斯科和洛杉磯,奧運會逐步成爲國際頂級體育賽事,其影響力逐步擴大到亞太地區。由於國際政治因素,這段時期舉辦的奧運會政治化色彩較濃,成爲美蘇爭霸的舞臺。蘇聯及其陣營(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在奧運會上表現出色,特別是蘇聯獎牌總數多次碾壓美國,而東歐國家也頗有斬獲,舉國體制模式展示出極大的優勢。當時的亞洲體育強國——日本的奧運成績一般,其最好名次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獎牌數名列第4名。

兩大陣營的政治與軍事對峙讓奧林匹克盛會變了味,蘇聯缺席了1948年倫敦奧運會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同樣,美國因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而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中國於1984年首次派運動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取得了獎牌數量第6的優異成績,也讓這以後舉辦的奧運會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體育盛會。1992年奧運會舉辦時,國際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緩和,蘇聯已解體,其所領導的陣營也瓦解,國際化大潮悄然興起,獨聯體憑藉體育強國優勢依然取得了霸主地位,但其他東歐國家(東西兩德合併)的體育地位一落千丈,只有匈牙利勉強維持第8的名次。

奧運獎牌數與經濟實力的關係逐步加強

1996年及以後舉辦的奧運會逐步迴歸了奧運會的最初宗旨,經濟實力對獎牌數量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本文中,獎牌數量包含金牌、銀牌和銅牌,但國家排行榜首先比較金牌數,在數量相同的情況下再比較銀牌數量,如再相同則比較銅牌數量;經濟實力以國內生產總值代表,以名義價格計算並轉換成美元值。1996年,獎牌排行榜前十五名的國家分別奪得了184枚金牌,佔金牌總數的67.9%,獲得了銀牌167枚,佔總數的61.62%,而這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之和佔世界經濟總量的54.50%(見下表1)。

在之後幾屆奧運會上,十五國獎牌大戶獲得的金牌佔比上升,均值達到73.01%,但總獎牌數量的平均佔比降至60.32%,這表明這些國家重視發展奪金項目或自己的優勢項目。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佔比不斷提升,相比於1996年,這幾屆獎牌數量名列前十五的國家的經濟總量平均佔比上升至65.05%,漲幅超過10%。經濟基礎決定了獎牌數量,經濟實力較弱的傳統體育項目強國就很難有機會挑戰經濟強國的競技體育地位。1996至2020奧運會上,古巴的獎牌排名分別爲第9、第9、第11、第28、第16、第18和第14位;同期,羅馬尼亞的境況更差,其排名分別爲第13、第11、第14、第17、第29、第49和第46位。

相比之下,隨着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奧運獎牌數量的排名也穩步提升,同期分別取得了第4、第3、第2、第1、第2、第3和第2位的佳績,與中國經濟強國的地位相稱。

進一步的分析更是清楚地揭示了奧運獎牌數量與經濟實力的關係。爲確保分析的有效性,本文選區了獎牌數量最多的30個國家作爲樣本(由於古巴和朝鮮的相關經濟數據無法獲取,只能從選樣中剔除),結果表明,經濟實力對獎牌數量的解釋能力越來越強。

對於1996年奧運會的獎牌數量,經濟規模只能解釋52%的這一現象,而且2000年經濟因素的影響力還下降,但之後經濟實力的影響力增大。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的影響力達到0.68,即經濟因素占主導地位,其它因素降爲次要因素。只要一個經濟強國願意投入,相對弱勢項目也能轉化爲衝擊獎牌的優勢項目。相反,對於一個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而言,其強勢項目也會由於人才流失或疏於培養最終會被他國超越。表中經濟實力對獎牌數量的影響係數似乎在減弱,由1996年的0.013漸次下降至2020年的0.07,但這剛好說明了奧運會獎牌數量的集中程度,經濟體量越大的國家對體育投資就會越大,所產生的規模效應越強,更有利於一個國家的體育多元化發展,其衝擊獎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換言之,良好的體育發展生態有利於一個國家以較小的成本取得其他項目的競爭優勢。

在競技體育場上,與其說運動員一個人在拼搏,倒不是如說是一個團隊在戰鬥。培養一個能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高水平運動員需要的投入太大,看看這幾屆的獎牌排名榜的金牌大戶,哪一個國家不是現實中的經濟大國?當今的體育強國哪一個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着眼未來的奧運會,經濟實力對一個國家所獲得的獎牌數量的影響會更大,科技在體育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背靠經濟日益強大的祖國,我國運動員肯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作者爲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教師)

(作者:特約撰稿,王應貴 編輯:李豔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