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李靜林

奧運會變年輕了,也更“潮”了。

東京奧運會滑板項目的第一塊女子單項金牌,被年僅13歲日本選手西矢椛獲得,與她一同登上領獎臺的其餘兩人,也分別只有13歲和16歲。而在幾天之後,滑板領獎臺上便出現了更年輕的身影——12歲的日本選手開心那,她摘得了女子滑板碗池賽銀牌。

年輕、包容、多樣,是國際奧委會乃至整個體育世界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的方向。正因如此,滑板、衝浪、運動攀巖、空手道和棒壘球成爲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新增項目。東京奧運會在官網上寫道:這些項目將爲奧林匹克運動在全球範圍內收穫新觀衆。

滑板、攀巖、衝浪等項目,本身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競技體育,更像是一種潮流生活方式。滑板原本便源於街頭,從戶外登山演化而來的室內攀巖被稱爲“巖壁芭蕾”,衝浪則更像冒險愛好者的自我挑戰。這些項目,兼具挑戰性和觀賞性,越來越成爲當下城市中產的運動新選擇。

不斷吸納廣受歡迎的運動加入奧林匹克大家庭,讓這項百年盛會保持活力和“新潮”,也是奧運會能夠成爲全人類最盛大集會的原因之一。1964年,排球正式成爲奧運項目;1984年,藝術體操和花樣游泳也被列入奧運會;我國國球乒乓球是在1988年進入的奧運會。而在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中,霹靂舞將成爲正式的奧運項目。至於有着超高年輕人基礎,但爭議也巨大的電競,入奧的呼聲也愈發強烈。

奧運會就像國際體育發展的風向標。它不但可以跟隨時代的節奏,吸收新鮮血液,更重要的是,奧運會的影響、輻射能力,能將小衆項目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當我們把視線拉回東京,新增的項目幾乎是日本和歐美運動員的天下。東道主日本在滑板上優勢明顯,在四個單項賽事中斬獲3金1銀1銅;運動攀巖比賽中,歐洲和美國也展現出了統治力。遺憾的是,滑板項目中中國代表隊僅有一人進入決賽,而攀巖決賽場上則沒有中國人的身影出現。

日本滑板隊西矢椛和中山楓奈以及巴西小將萊薩·萊亞

對比這些項目的強勢國家,中國無論在競技層面還是市場普及度上,都處於相對早期階段。像攀巖、滑板國家隊,也都是在項目確認入奧後才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文化差異加之運動習慣,讓這些項目在中國依然處於小圈層之中。

但奧運會的舉行,至少讓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這些項目的存在和其中的樂趣。藉此東風,滑板、攀巖乃至賽艇等運動,會在中國迎來新的發展麼?

小衆項目在中國

體育往往承載着人類征服山川江河的宏願。

滑板的起源,與另一個今年入奧的項目——衝浪,有着密切的關聯。美國加州的衝浪愛好者,在木板底部安裝了兩排滑輪,將這項運動從海洋帶向了陸地。上世界六十年代,朋克運動的興起也爲滑板賦予了更多的玩法和內涵。

滑板從海洋走向了街頭,攀巖則是從峭壁山崖,一路邁進了城市。從征服者的遊戲,演化爲軍事訓練科目,再到體育健身項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攀巖運動中。

不過在中國,這些運動依然處於小衆圈層的範疇。對於舶來品的吸收,中國在商業和文化層面,都還在探索之中。

例如滑板,作爲街頭文化自帶的叛逆屬性,成功入奧後,不少硬核參與者仍對主流體制的“收編”充滿警惕。據懶熊體育報道,不少滑手擔心年輕一代的會越來越依賴私人教練和專業訓練,變成競技體育型滑手,喪失掉街頭享受的樂趣。與嘻哈、搖滾天然親近的滑板,在普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與前者相似的困境。

相比而言,更在意強身健體等功能性需求的攀巖,進入中國後的發展要順暢許多。據《紐約時報》報道,早在80年代,中國的運動攀巖項目就在一批國外愛好者的推動下流行起來,而難度更高、裝備門檻也更高的傳統攀巖,直到2010年後才由一些愛好者開闢出線路。位於廣西的陽朔,甚至被愛好者稱爲中國的“優勝美地(Yosemite)”。

不過,真正讓攀巖走入日常生活的,還是城市中的室內攀巖館。根據《2019年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顯示,當年國內活躍巖友(平均每月至少在商業巖館攀爬一次)的數量達就達到4.1萬人。據新華社報道,如今國內攀巖館的數量已上升至400家,參與人口約爲30萬。

結合攀巖入奧的歷史來看。2007年之前,攀巖項目還只是國際登山聯合會下屬的一個專業委員會,從中、德、法、美等國聯合發起成立國際攀巖聯合會到2016年該項目入奧,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而1987年纔開啓攀巖運動元年的中國,也在市場規模和專業賽事兩個維度,取得了飛速的發展。2018年,中國舉辦的國際國內攀巖賽事達20場,一年後這一數字就上升至25場,若不是疫情的爆發,2020年原本有30場比賽被列入計劃之中。

隨着攀巖成爲正式的奧運項目,專業選手的人才儲備就上升到更高的戰略維度,因此圍繞各年齡層展開的青訓建設也走上了快車道。根據中國登山協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登記在冊的適齡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約1800人,青少年攀巖俱樂部約200家。

奧運帶動小衆運動潮?

從市場側觀察,奧運會對於滑板、攀巖這類小衆運動的推動力也十分明顯。

據速賣通的數據,受奧運影響,輪滑、滑板類商品銷量和買家數年同比增長近50%。另據《2021年抖音體育數據報告》顯示,抖音平臺上獲贊次數最多的奧運項目中,滑板排在了第四位、衝浪排在第七位。而在這份Top10榜單中,其餘項目要麼是羣衆基礎極廣的足球、籃球等,要麼就是中國代表隊的傳統奪金點,如乒乓球、跳水。

毫無疑問,奧運會的舉辦讓這些小衆項目短時間、密集地曝光於社交媒體上,而極強的觀賞性和表演性,也更符合當下年輕人對“酷”的追求,自然也具備了在短視頻平臺上實現傳播的能力。

在更能體現年輕人消費趨勢的小紅書平臺上,與“滑板”相關的筆記超過19萬篇,以“攀巖”爲關鍵詞的筆記也有5萬篇左右。不過,如果繼續深挖會發現,相比籃球、跑步等全民運動,或健身、瑜伽等新的生活選擇,滑板、攀巖等項目的受衆的確有限。

當本屆奧運會閉幕,這半個月時間給小衆運動帶來的熱度能持續多久,或許纔是市場更應考慮的問題。

本屆奧運會上,滑板項目共有四個比賽日,從7月25日開始,到8月5日結束。通過對百度指數的觀察,全網搜索高峯恰好與比賽日重合,而隨着賽事結束,其搜索熱度也發生了明顯的回落。由於攀巖項目結束較滑板稍晚,其百度指數目前還處在較高的水平,但若是將視線拉到奧運開幕前,熱度幾乎是高峯期的一半以下。

新興項目想要取得穩定的發展,國際大賽只能起到點火、助燃的作用,參考2002年國足闖入世界盃,以及中國足球之後的發展就可清晰地認識到這點。廣泛的羣衆基礎、繁榮的商業形態、完備的基礎設施,纔是衡量一個體育項目發展水平的標尺。

小衆運動的商業潛力

一個體育項目是否小衆、能否破圈,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舶來品,想在本土紮根需要一關一關地闖。

第一關便是文化關。不同地區的文化必然存在差異,但能否實現融合乃至共生,有時並非努力就可達成。源於歐美街頭的叛逆基因,似乎從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蔓延開來。當代人懷念的90年代所謂搖滾樂的“黃金時代”,回頭看去也只是一小撮人的狂歡;近幾年因綜藝而火爆的說唱潮流,也從未掩蓋掉其失去“內核”的質疑聲。

這樣的前車之鑑,滑板運動在未來也可能會遇到。

第二關來自於生活習慣。根據迪卡儂發佈的城市運動大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運動選擇上具有極強的地區性和多樣性,抖音數據則顯示,“北京人愛足球、上海人愛拳擊、廣州人愛籃球、深圳人愛衝浪”。面對根深蒂固且複雜多樣的生活習慣,單一項目想要形成席捲之勢,恐怕也並非易事。

如果成功闖過前兩關,商業化就成爲將一項運動打入日常消費終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了。

站在全球市場的高度,滑板、攀巖等小衆項目依然有着不錯的發展前景。根據QYResearch的數據,2018年,全球攀巖裝置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5.3億美元增加到6.5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9.5億美元。全球滑板市場也在以每年3.1%速度增長,2025年將達到24億美元。

此外,在我國相對小衆的水上項目,也開始受到各個層面的重視。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數據,2020年,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000億元,水上運動俱樂部的數量也超過1000個。

廣闊的市場,還是給創業者留出了足夠的施展空間。

在小衆體育項目的創業者中,最“大牌”的恐怕就是如今已70歲的王石了,他對極限運動的喜愛也絕非停留在口頭之上。47歲那年,他嘗試了飛滑翔傘,52歲時他又登頂珠峯,因爲喜歡滑雪,2014年王石自己開了一家滑雪場——萬科松花湖度假區,而愛上賽艇之後的他,更是深度地參與其中。

2014年,去到英國留學的王石,參與到了劍橋賽艇隊的日常訓練中,他還辦了賽艇訓練營,把中國的企業家送到劍橋接受培訓。2018年,王石“二次創業”的深潛DeepDive項目,正式進入了到商業化運營階段。

根據天眼查信息,王石佔股99%的深石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是深潛的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57.6%。2019年,深潛獲得了迄今爲止唯一一筆融資,基石資本爲其A輪投出了數千萬美元。據36氪報道,到2019年,深潛旗下5家運動中心和14家合作賽艇俱樂部服務人次已超過10萬。

2017年,王石從地產行業“退休”,一頭扎進了自己喜愛的運動健康行業,開啓了“二次創業”。但在目前的體育創業市場上,像王石這樣擁有足夠資本的商業大佬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小創業者,是通過一家一家地開店,逐漸在浪潮中摸爬滾打,站穩腳跟。

就拿攀巖來說,這是一門典型的“慢生意”。根據懶熊體育的報道,一家門店的回本時間大約需要兩到三年。一些攀巖館老闆在接受採訪時就表達過:“消費者對攀巖項目的粘性很高,但對攀巖館的粘性卻很低。”

的確,對於攀巖運動愛好者來說,不斷追求新的體驗,突破更高難度是終極訴求,因此對某家攀巖館的依賴程度就被降低。而對攀巖館來說,定期更換路線、裝備,就變得十分必要。據懶熊體育報道,攀巖館的成本主要來自於房租和建設,佔比高達70%-80%左右,包括線路更換、清洗巖點、裝備更新等方面的日常運營,又會增加一部分開支。

開店在任何領域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爲這些遍佈於城市的運動場館的存在,纔給這個運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生機。

當然,在本身的業務範疇之外,這些“新潮”的項目還擁有着與時尚緊密結合的天然優勢,這或許會成爲滑板、攀巖、衝浪等運動在商業化上獨特的出路。尤其在中國這片疫情之後依然充滿活力的市場,運動時尚有着廣闊的機遇。

進入中國市場12年的滑板鞋品牌Vans擴張迅速,目前中國已成爲除美國本土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從單純的極限運動裝備到如今成爲街頭尋常可見的穿搭選擇,Vans比滑板運動本身,更早利用商業化手段實現了破圈。

歸根到底,如今所謂的新潮運動,是體育項目,但更是生活方式,想要實現更大範圍的突破,吸引年輕人的目光甚至錢包,勢必要抓住這個核心點。奧運會能做的就是這麼多了,剩下的事情就要交給市場和受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