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周大地:碳市場的目的不是交易,而是促進限排減排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晨 北京報道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要窗口期,能源轉型進程將在這五年期間加快步伐,但同時也依舊面臨地方發展不均衡、節能減排進程放緩、行動計劃落實程度不足、碳市場如何穩步推進等問題。

圍繞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他認爲,目前在一些能源轉型的關鍵問題上,還沒能形成統一觀點,但推動能源結構向以非化石能源爲主的結構進行轉變,時間緊迫,需要儘快消除其中的體制性障礙或者市場競爭性障礙。

另一方面,應該加快發展能源需求量較大地區的分佈式可再生能源,其社會成本較大,需要重新組織隊伍、構建商業模式,妥善解決相應的成本負擔和利益分享問題。

碳市場目的是促進限排減排

《21世紀》:制定碳達峯碳中和行動計劃時,在頂層設計上還有哪些重點問題需要加快解決?

周大地:我覺得首先是幾次中央的關鍵會議上,包括中央財經委會議、碳達峯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等,不但系統性地明確了“雙碳”目標概念,還爲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確定了大方向,而且對具體的行動方案計劃進行了組織落實。

接下來就需要對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制定具體的指導計劃。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詳細的相關工作指導意見。

具體到碳市場建設,實際上它並不是“雙碳”目標以後才提出的。從2013年開始,在全國七省市的碳交易試點,我們就已經取得了很多經驗,也對如何建立完備的碳市場體系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建立碳交易市場,目的是引導重點排放企業限排減排。而發放排放配額並逐漸收緊,則是碳交易市場建設的起點。碳市場的建設重點不是以市場交易爲主,而是以排放配額和相應的核查監督體系建設爲主。也就是說,交易不是目的,促進限排減排纔是目的。

現階段我們從佔全國排放超過40%的電力體系出發,下一步還會繼續向其他的八大高耗能行業進行推廣,使具體的低碳減排行動落實到這些重點排放企業裏面去。

碳達峯碳中和行動,會涉及各行各業。在實現碳達峯的過程中,要將行動計劃、具體措施和時間表,切實地落實到每個省,每個市,甚至每個縣。

我個人認爲,在碳達峯階段需要抓以下幾條:

第一,在達峯過程中,要防止高碳的產業的盲目擴張,要防止出現“攀高峯”現象。

第二,碳達峯過程中要加強節能減排。嚴格來講,前一段時間多數地方在提高能效上還是有所放鬆。我們的目標是要在使用更少的能源與碳排放的情況下,達到同樣的經濟增長目標。但是,目前能源供應較爲充足,有一些地方還怕企業少用能源,少用電。所以,節能減排不管在碳達峯還是碳中和階段都是重要的工作內容,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這件事要抓緊。

第三,應該推動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因爲最後解決問題還是要從能源結構上轉換成爲非化石能源,時間很緊迫,所以要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這項工作不能“一窩蜂”,但確實要快速解決相應的體制性障礙或者市場障礙。

第四,對於已經技術成熟可以大規模推廣的低碳產品,特別是汽車電動化和超低能耗建築等,要加快其市場發展。

《21世紀》:到目前爲止,全國碳市場在啓動交易之後的表現如何?

周大地:剛開市第一天的交易狀況不錯,我們不指望碳市場過於熱鬧。有一點需要大家明白的是,不能主要靠交易解決排放問題,交易只是對於配額分配不完全均衡的一種補充。而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做法還是提高效率、技術水平,從技術改造來減少排放,這應是努力的方向。

隨着低碳轉型的進展,以後配額量會逐年減少,排放總量終歸要降爲零。

所以我們要不斷推進結構性調整,更多地使用新能源。目前配額比較寬鬆的條件下,不應該有非常大量的交易。如果碳價低,而且交易量比較大,說明配額偏松,一些企業明顯有富餘。這會使不少企業想通過交易解決排放限額,放鬆減排限排約束,有違碳市場的初衷。碳交易機制主要還是要鼓勵大家力爭自主完成限排減排任務。

能源轉型技術要先行

《21世紀》:爲順利達成2030年碳達峯的階段性目標,從全局視角來講,接下來應該做哪些政策和體系上的重點安排?

周大地:因爲目前一些關鍵問題上觀點並不完全都統一,比如說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後,是否需要煤電來做支撐?

這看起來是一個悖論,因爲我們早晚要過渡到基本上沒有煤電的狀態,所以結構性上還是會有重大變化。其中有些問題需要通過新的技術創新解決,包括電力系統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也包括用戶端用電模式的轉變,這樣才能將以可再生能源爲主的電力系統建設起來,在技術創新上首先要加快。

再就是很多行業,特別是工業領域,要一下過渡到低碳技術,現在看來還不太成熟。這還需要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進行更多研發、創新和示範。但也有一些行業,比如電動汽車,是較爲明確的,應該加快發展。因爲不管從傳統的污染排放治理,還是從提高能源效率看,電動車都有優勢。

當技術比較成熟,可以進行市場競爭時,就應加快推廣。同時,相關部門還要爲基礎設施、例如充電樁建設等方面做更多細化工作。

要想真正實現低碳化,能源體系要從現在84%化石能源轉變爲90%以上可再生能源,時間緊迫,要加快進程。那麼就要儘快加快新能源發展,主要是風電、太陽能,以及水電、核能。這些都要求電力系統加快改革和技術改造。

一次能源要從化石能源轉換成零碳能源,主要通過非化石能源的一次電力。工業用能低碳化未來則主要通過電氣化實現。如果電力系統依舊是煤電佔據主流,那工業的電氣化也實現不了減碳目的,反而有可能增加碳排放。工業領域低碳技術路線正在逐漸清晰,但是具體到每個行業、部門、技術該如何落實,特別是分步實施的先後順序,還需要分別制定更詳細的工作計劃。當前要在節能降耗、低碳零碳技術創新、技術示範等方面多下功夫。

《21世紀》: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部分地方財政、經濟對能源或鋼鐵等重點行業依賴性較高,該如何幫助這些地方做好轉型?如何更好地發揮地方或城市的力量?

周大地:限制“兩高”或節能減排,並不是要把鋼鐵等高排放產業都關掉。以鋼鐵行業爲例,鋼鐵生產的現有市場要重新考慮定位。今年5月開始一般的鋼材出口已經不退稅了,這是應該的,甚至以後我們還可以考慮加點稅。

不但高耗能產品低價出口的狀況要扭轉,高耗能產業的增量也會有變化。相關產業在產量上可以說已經達峯了,所以未來我們主要面臨的是存量問題。

依靠這些存量來支撐發展的省市,未來確實會面臨產業縮小甚至消失的風險。但我們在碳中和目標到來之前,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來進行產業轉換。所以只要方向正確,不去繼續擴大風險,現有的產能資本應該可以得到合理回報和及時轉移。在現階段傳統慣性發展模式下面臨一些困難也很正常,但產業整體上的轉換是必然的。這不是低碳轉型才觸及的問題,也不是隻有中國纔會面臨的問題。

市場不會一成不變,鋼鐵行業也不可能總是維持十幾億噸的高產量,總有人要退出去。煤炭方面也已經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提出清零了,依賴煤炭生產的地方要進行產業調整、轉型。這是早晚要發生的事,所以要積極主動來應對產業更新。地方需要不斷學習,準備技術儲備、重新投資、創新,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地方需要認清這一點,不能只想着維持甚至擴大現有高碳生產。

我們應該儘可能有效利用現有產能,要防止盲目投資、新增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產能。新投資要在新的產業、生產動力和發展動力上下功夫。

《21世紀》:前不久有關部門也通知開展“整縣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如何看待分佈式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

周大地: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這是一定的。目前真正可能缺電的是中東部,所以中東部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充分開發意義重大。而在中東部,可利用的空餘土地面積並不多,所以要充分利用農村或縣級的房屋房頂和可利用的空間資源,整縣推進分佈式光伏。這是件好事,對加快開發中東部的風光資源來說很有意義,也比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場資源更豐富。

不過,在執行過程中,還有很多可不斷改善的地方。大企業要積極投入,也要把農民動員起來,並且相關項目要和農業農村發展更好地結合。但總的來看,鼓勵能源企業去推進中東部縣級的全覆蓋網點,方向完全正確。

相比建造大型電廠,分佈式能源很分散,社會成本很大,需要去動員千家萬戶、徵得使用屋頂的同意,設置可以共用的設施布點,還要面對利益合理分配、調動各方積極性、更有效持續運行等挑戰。相信大型的能源企業一定可以通過相關項目,更多地擴展業務空間,完善商業模式,進一步適應大規模多元化發展新能源的發展需求。

(作者:王晨 編輯:李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