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避免年均2900億氣象災害損失?深圳這套防禦系統管用嗎

莊國泰表示,當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解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

進入汛期以來,多發頻發重發的災害性天氣,屢屢成爲社會關注焦點。

中國氣象局日前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900億元,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威脅。

氣象預報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這道防線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12日,中國氣象局推薦了深圳市強化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的經驗。而在7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於推廣借鑑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中,深圳氣象創建“31631服務模式”,也作爲該市創新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經驗被納入其中。

“31631”服務模式

“31631”服務模式是什麼?先看一個事例:

2020年6月6日至8日,深圳遭遇近十年來最強季風降水,3天最大累計雨量665.3毫米,最大小時雨強98.5毫米。因主要影響時間在凌晨,防禦難度很大。

6月3日,深圳市氣象局提前3天預報了此次風雨過程。

5日,深圳市氣象局提前1天(11時20分)再次發佈重大氣象信息快報。該市三防辦組織召開視頻會商會議。隨後,該市三防指揮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做好新一輪“龍舟水”防禦,同時發佈的還有《深圳市防禦強降雨及次生災害工作指引》。也是這一天,深圳市委、市政府向重點地區預置搶險救災人員物資。

5日21時,深圳市氣象局發佈臨災信息,提前6小時進入臨災精細化氣象預警狀態。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三防指揮部總指揮劉慶生到市政府指揮中心指揮調度。

6日凌晨,隨着黃色、橙色分區預警信號先後發佈,各行各業開始有序行動。以對公衆出行至關重要的地鐵爲例,0時50分,深圳市氣象臺發佈深圳市分區暴雨黃色預警,地鐵運營部門啓動《防汛抗洪應急預案》;

3時30分,深圳市暴雨橙色分區預警信號發佈,地鐵集團調度中心指揮組再次組織檢查深基坑、危險高邊坡等防汛防風防雷措施,對10條既有線路、260個車站嚴密排查,重點落實高架段線路、高大設備的避雷器、防風措施和前海片區等地勢低窪站點的防汛措施。

在雨勢漸強後,7日,深圳市氣象局於5時20分發布分區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每小時向市三防指揮部報送一次氣象信息,預警提示精細至街道。6時25分,全市停課通知發出。

在5時20分率先收到紅色預警的大鵬新區南澳、大鵬街道,特別關注滑坡、崩塌、擋牆倒塌等次生災害;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暴雨橙色預警信號8日2時10分升級至紅色,全區進入暴雨緊急防禦狀態。在這兩個地區,土體崩塌、大面積內澇積水圍困羣衆等險情均有發生,但因準備充分,應對及時,整個過程未出現人員傷亡。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綜合防災減災處二級調研員王常效介紹,“31631”服務模式即在臺風、暴雨等重大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提前3天加密區域天氣會商,發佈(重大)氣象信息快報,給出過程風雨預測、風險預估、預警信號發佈節奏及防禦建議;

提前1天預報精細到區的風雨落區、具體量級和重點影響時段,加密與應急管理、三防、水務、海洋等多部門聯合會商;提前6小時進入臨災精細化氣象預警狀態,定位高風險區;提前3小時發佈分區預警和分區風險提示,滾動更新落區、過程累計雨量、最大雨強、最大風速等風情雨情信息;提前1小時發佈精細到街道的定量預報。

“防災減災,就是要精準預報、精準預判、精準預防,減少社會成本,增加防禦準確性。”王常效說。

重點解決短板弱項

氣象專家介紹,前不久的颱風“煙花”,陸上維持時間達95小時,所經之處累計雨量屢破歷史極值。但事後統計,“煙花”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尚不及路徑相似、陸上維持時間74小時的2018年臺風“溫比亞”造成損失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科學的預報預警和到位的防範措施是關鍵。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在保障人民安全福祉中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中國氣象局局長莊國泰日前表示,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徵等因素影響,氣象災害種類之多、分佈地域之廣、發生頻率之高、造成損失之重,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氣象災害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中面臨的重大風險挑戰之一。

據統計,近30年來(1990—2019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災害、67.6%的因災死亡、83.7%的經濟損失和92.4%的保險損失是由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瞭解到,目前,我國能提前38分鐘發佈強對流天氣預警,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6分鐘;氣象預報逐步從傳統的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延伸拓展。

深圳市以預警信號爲先導的四級聯動防禦體系。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

莊國泰介紹,我國目前已建成由近7萬個地面氣象觀測站、224部天氣雷達、6顆風雲氣象衛星組成的立體綜合觀測體系;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89%;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70公里。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

不過,在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看來,天氣預報100%準確是做不到的,目前沒有國家能做到,這是全球性難題。他說,因爲這跟氣象學進展、天氣監測能力、全球氣候變化的複雜性等都相關,還有非常多的“干擾”因素。氣象部門都是在“一長一短”上努力,即逐漸把預測時間拉長一點,把突發天氣時效盯緊一點。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極端天氣科學機制形成非常複雜,再落實到數值預報中,仍缺少有效手段進一步解決,這是科學界正在着手攻克的難關。”

王延青也坦言,“31631”服務模式比較適用於大尺度天氣系統,在發生時間很短的驟發性強對流等小尺度天氣系統的服務中則難以施行。

莊國泰表示,當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解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瞭解到,未來,氣象部門將聚焦氣象防災減災重大核心科技問題,集中優勢資源推進氣象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同時推進精密氣象監測、精準氣象預報、推進精細氣象服務。特別是面向關鍵經濟區、大城市羣、農業區以及海洋、航空、環境、農業、水文、能源等行業,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