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火星車完成探測任務

“祝融號”火星車已在火星表面運行超過90個火星日,所有科學載荷開機探測,獲取了大量數據。“祝融號”火星車已圓滿完成既定巡視探測任務。

多個科學載荷助火星車開展多領域探測

在火星巡視探測以來,“祝融號”火星車上搭載的多個科學載荷,獲取了大量科學數據。這些一手數據爲科學家們瞭解火星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祝融號”火星車上共配置了6臺科學儀器,通過90個火星日的工作,分別在火星地表淺層結構、地表元素、磁場環境、氣象環境等方面獲取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比如磁場環境測量儀,主要是測周圍的磁場環境;還有兩臺表面物質成分探測儀,它主要是探測我們的岩石、土壤、沙丘這些被測對象的元素含量。

根據對回傳數據的判斷,“祝融號”火星車上所有科學儀器獲得的數據質量良好。經過處理後,這些數據將對外發布,提供給科學家開展後續深入的科學研究工作。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希望通過這些有效的數據提供給我們的科學家,來深入瞭解我們這個地方的地質情況,甚至我們大家非常關心的烏托邦平原是不是有古海洋的這樣一個存在,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到證據。

在火星留下多箇中國“印記”

作爲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自成功軟着陸在烏托邦平原,正式踏上這片紅色土地之後,“祝融號”火星車和“天問一號”環繞器留下了許多中國“印記”。

在“祝融號”火星車成功着陸火星不久,“天問一號”環繞器的高分辨率相機,拍攝到了“祝融號”火星車、着陸平臺、降落傘背罩組合體以及防熱大底的合影。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成像獲得了0.6米的空間分辨率的數據,所以我們的影像上能夠看到我們的“祝融號”火星車,然後能夠看到我們的背罩等等。

在已經公佈的多張圖像當中,細心的網友在“祝融號”火星車的車轍當中,發現了“中”字,這也是我國航天器在火星上首次留下的痕跡。然而在這些中國印記的背後,卻是科研人員爲火星車能夠安全行駛的特別設計。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 賈陽:在後輪上,左右兩個後輪上都留了一個視覺特徵,每走一米,它就在火星上留下了這兩個字,然後我就量一下這兩個字之間的距離,好比說0.8,我就知道滑移率是20%,表明正常沒問題。

除了合影、漢字,“祝融號”火星車還回傳了一段珍貴的聲音。這段聲音是5月22日,火星車駛離着陸平臺過程中,火星車上安裝的錄音裝置獲取了火星車齒輪與着陸平臺梯子之間的碰撞聲,以及電機工作的聲音。

感知火星環境 爲深入瞭解火星積累數據

儘管名字叫做火星,但實際上,火星這顆行星的溫度並不高。

“祝融號”火星車上攜帶的科學儀器,不僅測量到了火星的溫度,還獲得了火星表面氣壓、風速等最新數據。通過大量數據積累,將爲今後科學家能夠更加深入瞭解火星、研究火星提供數據支持。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我們現在在火星上測了(氣壓)大概是在800帕左右。我們通常以前都認爲火星上的氣壓大概是我們地球上的1%,那麼我們現在測下來大概是1/120左右。

“祝融號”火星車攜帶的氣象測量儀,還獲得了火星表面的溫度和風速等數據。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我們中午前後工作的時候,溫度大概在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10攝氏度左右。火星上有沒有風?我們測了大概是2到8米每秒的速度,微風量級,測到一個最大的風速大概是10米每秒,所以基本上是處於一個微風的狀態。

劉建軍介紹,火星上也有四季,目前火星正處在春夏交替的時節,溫度和風速相對適中,爲火星車巡視探測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火星上的一年是687天,正好相當於我們地球的兩年,所以它的四季變化稍微比我們要慢一點。在我們春季還有包括春末夏季的這一段時間,是它的風沙比較小的一個階段,這樣的話是有利於我們的火星車來進行科學探測。

“祝融號”狀態良好 將繼續向南行駛

“祝融號”火星車已經圓滿完成了工作90個火星日的目標,但是目前它的狀態依然非常好,每天都在回傳最新的探測數據。

接下來,“祝融號”將開始它的“超額”工作計劃,繼續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

據介紹,自從開展火星表面巡視探測以來,祝融號火星車在能源供給、熱控、通信等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身體狀態非常“健康”,“祝融號”也在不斷切換前進模式,更多地“鍛鍊自己”。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孫澤洲:比如我們有地面規劃盲走的模式,然後我們有車本身的控制系統,自主進行避障規劃的移動模式,還有視覺測程的移動模式等等。這些移動控制模式在我們90個火星日之內我們都進行了應用,效果也都非常好。

據瞭解,後續“祝融號”火星車將會繼續向南行駛。劉建軍介紹,距離目前火星車位置大約有1.7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處溝槽,按照目前“祝融號”的行駛速度,大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可以到達。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看到溝槽從上到下,它的岩石的類型或者成分有什麼差別,我們就可以瞭解它地質歷史時期發生了一些什麼故事,這是近期會重點關注的探測對象。

而在更遠的地方——距離“祝融號”目前位置約20公里處的泥火山,也是“祝融號”未來或將探索的地方。走得更遠、走得更久,“祝融號”依然肩負着更多的使命。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孫澤洲:隨着後續任務的推進,還可以做一些更極限的測試,爲後續我們在其他地外天體的自主巡視探測任務能夠積累更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儲備。

“天問一號“環繞器即將展開火星全球探測

實際上,在火星的不僅僅是“祝融號”火星車,“天問一號”環繞器也正在圍繞火星飛行。接下來,它也將開啓新的征程——對火星全球進行環繞科學探測。

目前,環繞器運行在火星中繼通信軌道,主要爲火星車進行中繼通信。火星車回傳的各種數據,都是經過環繞器傳回地球的。

據介紹,在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地火通信將首次受到日凌現象影響。在這段時間,火星、地球將運行至太陽的兩側,三者近乎處於一條直線,由於太陽電磁輻射的嚴重干擾,地球與火星的通信將中斷約50天,環繞器和火星車將轉入安全模式,停止探測工作。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孫澤洲:相當於在一個月甚至更長一點時間之內,地面是無法獲得它的信息,也無法對它進行控制,所以它就要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要完全自主地來運行,包括日常維持自己的健康狀態,同時包括故障自主檢測、故障的重構、故障處理等功能。

在日凌結束後,環繞器將擇機進入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責任總師 測控系統專家 崔曉峯:遙感使命軌道的探測階段是對火星表面進行全球探測。實際上我們是要對遙感階段的軌道來進行一個優化的設計,來儘可能提高在整個遙感使命階段的工作效率。在這個階段實際上是要兼顧完成火星表面的遙感探測和表面的巡視探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