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險+養老社區快速升溫,監管急調研,第二增長曲線還是另一個紅海?

今天,你“保險+養老社區”了嗎?

從泰康2009年獲得業內首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再合衆人壽探索,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盈利模式不明的情況下,“保險+養老社區”模式的跟進者寥寥,然而到近些年,隨着行業競爭壓力加大,各險企開始競相加大“保險+養老社區”投入力度。

先是頭部險企以重資產,或輕重資產相結合的方式跟進,再然後是中小險企以輕資產、鏈接第三方專業機構資源的方式佈局,並逐漸將概念從“保險+養老社區”延伸至“保險+城區養老”、“保險+旅居養老”、“保險+社區養老”乃至“保險+居家養老”等領域。

到2021年,行業重壓之下,“保險+養老社區等”已經幾乎成爲大部分人身險企的標配。

當第一曲線增長不振,所有險企都希望藉助養老醫療等場景服務提升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構建所謂“第二曲線”,但當所有險企競相湧入,模式創新紅利將迅速被攤薄。更重要的是,儘管“保險+養老社區”模式下,不同業務間進行了區隔,但該模式本身也仍然蘊含一定風險。2021年年初,一波預付費型養老機構暴雷的消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這種風險顯然已經引起了監管的高度關注。近日,銀保監會面向所有人身險公司下發調研函,人身險部聯手資金部就“保險+養老社區”模式開展調研。

01

銀保監會摸底“保險+養老社區”,模式+業務+運營+資金全覆蓋

根據銀保監會所下發的調研函,此項調研由人身險部與資金部聯合開展,面向的是所有的人身險公司,而調研的主要內容,除了負債端、服務端的情況外,也涵蓋了資產端的情況,可謂非常詳盡。

而目的就是“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增加,人身險公司陸續開展了以“保險+養老社區”爲基本運作模式的業務,爲進一步摸清相關業務底數,規範業務經營,做到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文件,此次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開展“保險+養老社區”模式業務的基本情況。包括開展業務的背景、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主要運作模式、相關業務流程等。

2.相關保險業務開展情況。包括保險產品與養老社區服務的對接情況,相關的產品形態、對接條件、銷售情況及規模預測、承諾服務的人員數量等;銷售渠道、人員、營銷模式等方面的標準要求;業務開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應對舉措;公司對養老社區服務承諾兌現風險的研判等。

3.養老社區的投資運營情況。包括投資主體和管理模式,投資金額、資金來源,對社區可持續性經營的測算;社區牀位供給情況、費用收支測算,社區服務的專業化、標準化建設情況,社區對接醫養服務情況等。

4.對“保險+養老社區”模式業務健康規範發展、防控風險方面的意見建議。

02

盡數“保險+養老社區”六大問題,究竟是第二增長曲線,還是另一個大雷? 

從泰康2009年正式獲批試點資格開始計算,到如今“保險+養老社區”已經在國內走過了十幾年時間,涉足該業務的保險公司也快速增加,表面看來,這種業務模式下有望給保險公司帶來“第二增長曲線”,但其中風險不容忽視,一旦經營不慎,也有可能成爲壓垮險企的一個“大雷”。

整體來看,險企經營的“保險+養老社區”仍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貴

“保險+養老社區”類產品,從一開始鎖定的就是高端客戶養老需求,這也註定了其的定價之高,動輒百萬起的門檻顯然不是一般消費者所能承受的。

如今隨着中小公司的進場,一些公司打出了“旅居養老”的概念,門檻也大幅降低,有的只需要投保30萬元的產品即可享受相關權益,但旅居養老與正規的養老社區養老概念完全不同,所面向的人羣也不盡相同——旅居養老主要面向的是剛剛退休、生活尚能全部自理的老人,其門檻雖然低,但享受的服務內容以及水準,與正規養老社區,尤其是醫養社區,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語。

“保險掛鉤的養老社區”高企的價格決定了,其不適合更廣大的消費者,按照所謂“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養老、7%老人社區養老、3%老人機構養老”的規律來看,大部分消費者還需要通過收費更低廉的社區養老以及居家養老來解決養老服務問題。

目前也有保險公司開始在社區養老以及居家養老方面進行探索,但這也註定是個艱難的過程。

保險企業養老機構佈局對比

二、牀位數量仍然遠遠不夠 

近年來,保險+養老社區的方式快速發展,但與龐大的養老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車薪,遠遠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民政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養老機構3.8萬個,同比增長10.4%,比2015年底增長37.2%;各類機構和社區養老牀位823.8萬張,同比增長7.3%,比2015年底增長22.5%,其中機構養老牀位483萬張。

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億,即便是隻有3%的60歲及以上老人最終會選擇入住養老機構,靜態需求仍將達到783萬張,遠高於目前的水平。而這還是最簡單的靜態計算,如果考慮到老齡化速度的提升,實際缺口會更大。

三、競爭激烈,同質化趨勢顯現

保險公司採用“保險+養老社區”的組合模式,試圖在保險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當下,以差異化的養老服務資源促進保險產品的銷售,這一思路自然是不錯,但當大量險企投身其中,都採用這種方式來促進發展業務時,所謂的“差異化策略”也將大打折扣,模式創新紅利被快速攤薄,市場競爭也將快速的從差異化競爭轉向同質化競爭。

四、專業人才稀缺

發展“保險+養老社區”模式,不同保險公司採用的模式不同,有的採用重資產的模式,即自己建立養老社區,自行運營或請第三方代爲運營;有的採用輕資產的模式,代爲運營養老社區,或者直接掛鉤的是第三方提供的養老服務資源;也有公司採用輕重資產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有部分養老社區爲自建,一方面也積極與第三方開展合作。

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養老社區的運營是一項專業化的工作,即便是在發展多年的歐美等地,想要通過運營盈利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國內市場而言,當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缺乏專業人才。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康養醫院專業服務人員總計40,600人,其中執業醫師12,657人,註冊護士23,403人。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存在兩方面的難度,一是相關專業的師資、標準、模式都顯不足,二是志願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生源不足。

五、預付費養老機構大量暴雷敲警鐘

2021年年初,一波預付費型養老機構暴雷的消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個別血本無歸的老人,無奈之下甚至選擇了輕生。

而據媒體分析,預付型養老機構之所以會暴雷,主要就是因爲缺乏足夠的風險管控,預收費之後用於業務擴張以及福利發放,結果最終入不敷出,再加上“擠兌”,最終導致暴雷。個別機構嚴重透支,只有幾百張牀位,卻收取了數千名老人的錢。

縱觀這些暴雷的預付費型養老機構,爲招攬客戶,不斷美化養老產品,給出優惠價格,甚至提供週期性的分紅——這與分紅型的保險產品某種程度上已經有了某種重合。

當然目前大多數保險機構爲規避風險,保險產品與養老服務實際上只是進行簡單掛鉤,老人通過投保掛鉤產品獲得入主權益,入主之後還需另行繳費,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風險的隔絕。但不容忽視的一個情況是,當養老服務費用膨脹率遠超年金險收益時,老人如果無法繼續支付相關服務費用,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很多險企賣產品的速度遠遠大於建設牀位的速度,一旦出現供不應求,無法及時兌現承諾怎麼辦?

這些風險都不容忽視,一旦不慎,就有可能引發暴雷。

六、長期護理險、失能險等險種發展遲緩,養老籌資選擇餘地有限

養老是個服務的問題,但歸根結底還是資金的問題,解決養老問題首先還是要解決籌資的問題,其次纔是服務解決方案的問題。

目前多數養老社區掛鉤產品都是年金產品,保險公司試圖以這種方式來解決籌資的問題,等老人將來入住後,再另行支付相關費用。但入住養老社區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選擇社會養老或者居家養老,這部分老人籌資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可以看到,與養老密切相關的長期護理險以及失能險長期以來發展緩慢,這其中有市場尚待培育的問題,也有保險公司自身動力不足的原因——無論是長期護理險還是失能險,都考驗險企的長期風險管理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