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少年智斗日本兵

1928年,韩臣子出生在河北望都县,因世代贫穷,饱受疾苦,母亲给他起了一个寄予厚望的名字,臣子。十三岁那年,日本军队占领保定,包围了村子,挨家挨户地搜查,专抓十几岁的男孩儿。韩臣子最终未能逃脱,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十几个孩子被带到保定飞机场,日本兵把他单独关在一所大院儿,要留下他做勤杂工。韩臣子既孤单又害怕,也不知道别的孩子去了什么地方。晚上出去解手的时候,他偷偷钻进了一条壕沟,跌跌撞撞,竟侥幸逃了出来。从保定到望都有四十多里土路,他躲躲闪闪,沿着村边跑了一夜。

“日本扫荡的时候,我刚一露头就被打了一枪,一扭头又打了一枪,赶快往回跑吧,又打了一枪,来了三枪,但是都没打到我。”——韩臣子采访手记。

韩臣子不敢回家,父亲就把他送到定州。他的舅舅在定州城的十字街上摆了个馄饨摊儿,这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经常有信件在此中转。由韩臣子送出或收回的情报,有的是普普通通的纸条,也有的是信封,信封上还粘着鸡毛。

“夜里11点多给我鸡毛信,他在前面走,我在后头。他一枪被日本人打死了,我一看不行,就跑到棒子地里了。”

他送信去过的地方,近的三五里路,远的来回要一整天,冀中的荣城、藁城,冀东的龙腾、唐河边上的孙家庄,冀西山边的伞地、赵各庄等,他都没少去。

北上抗日与医结缘

1945年春天,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十七岁的韩臣子告别父母,离开家乡,投奔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跟随聂荣臻率领的北上部队,奔赴张家口抗日前线。

在卫生队中,他一边照顾伤员,一边学习医疗救护知识。全师1万多人中,小战士只有寥寥几人。因急需战地医护人员,韩臣子作为培养对象,参加了白求恩医疗培训班,学习了外科创伤处理及心肺复苏技术。之后和死亡的几次近距离接触,让懵懂的韩臣子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从此锁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韩臣子所在的医护小组,只有一个医生和两名护士,而他们却要照管一百二十多名伤员。他们三人经常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夹在中间,韩臣子背着三个医药包,在伤员中间往来穿梭,天上有飞机扫射,后面有敌兵追赶,处境十分危险。

“那会儿很差劲的,绷带没有就扯被子,扯衣服也行。骨折了你给他固定,身边有什么就用什么,没有就用树杈子。”

也许是这样的艰苦,催生了韩臣子敢为人先的性格特质。之后,韩臣子和其他几位战地医护人员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苦苦地守着,一直到了战争胜利的时候。

转战人生第二战场韩臣子艰难办医院

1951年,转业后的韩臣子继续深入学习西医,1958年,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西学中”的生活。在下一人生战场上,韩臣子接到了新的时代命题。他要把当时的房山城关镇卫生院,建设为房山县中医医院。

“外债12万,27间房,十几个职工。”这是当时城关镇卫生院的所有。怎么办?怎么办?他冥思苦想,夜不能寐,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徘徊到深夜。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韩臣子天天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外出,谁也未曾料想,在崇山峻岭间,他竟然找到了办法。

那一年的6月30日下午,烈日当空。门诊楼建筑工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奠基仪式正在进行。韩臣子率先用铁锹挖出了第一锹土,并宣布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所有职工取消休假,医院的建设不借钱、不贷款、推沙、运砖、筛灰、和泥、挖槽都由大伙一起完成。

随后,打基础用的钢筋、砌墙用的红机砖、沙石水泥和水泥构件,被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地。韩臣子凭借一己之力,到处求人,要钢筋、要水泥,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拜访,筹措资金。

从奠基那天起,全院干部职工每天除八小时外,还必须早晚加班各一小时。挖沟、搬砖,韩臣子的做法引起了职工的不满,“韩院长累死人不偿命,别处都在抓钱搞创收分福利,而他却讲什么革命传统、延安精神,照这么干下去,咱们什么时候能出头?”韩臣子没少听到这样的议论,一位领导对妻子常年加班意见很大,找到韩臣子要求调换岗位,他却一如既往的刺头,直接拒绝了。

新医院还不知道在哪里,讨债的又上门了。韩臣子东拼西凑,把账面上仅剩的5万块钱还了。眼看着新医院开始暮气沉沉,韩臣子又有了新的打算。从这一天开始,房山中医医院的员工每人每年需要完成的工作,除了搬砖、挖沟外,又另加了一条——采药,数量不得少于550斤。

每逢节假日,外单位职工逛商场、遛公园,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中医院的干部职工则带上爱人、孩子,成群结队地开始下乡采药。到了晌午,医院大门口立刻热闹了起来,有肩扛的、有推着自行车、手推车的,也有赶着马车把草药运回来的。

韩臣子这些免费的药材、自制的小药,不但降低了进药及病人买药的成本,还为医院带来了一笔不错的收入。韩臣子用赚来的钱立刻购置了两台进口x光机,这在当时极为罕见。

潜心研究中医治疗结石病 开创结石病专科

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韩臣子始终坚持门诊绝不能停。门诊中,韩臣子发现,因为水质硬,房山地区的结石病人特别多,几乎占了就诊人数的一半。在当时,治疗结石的主要办法是服用来自德国、瑞士、日本、美国的进口药物,在临床对照试验后,韩臣子发现美国药物的治愈率为是8%,日本的是12%,难以彻底解决病人的痛苦。韩臣子决定搞中医研究,用中医来治疗结石。

虽然中医治疗结石的历史有迹可循,但对于结石易复发这个难点却始终未得到攻克。他拿着手中的病案,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黄帝内经》、《灵枢》、《金匮要略》、《伤寒论》这些枕边书,在反复研究后,韩臣子认为结石的产生绝不是肝胆系统或泌尿系统等局部因素所致,而与全身多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因此治疗时的重点,应该是对全身各脏腑功能失调进行调理,这是中医第一次在治疗结石时提出调理中焦的理论。

1993年房山中医医院结石科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肝胆泌尿结石中医诊疗中心。韩臣子以辨证应用自行研制的“调中消石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配合中药离子穴区导入及体外碎石等,标本兼治,避免了手术,结石排净率和治疗时间,分别提高10%以上和缩短二分之一以上,受到广大患者欢迎。韩臣子的名字在患者中传开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房山中医医院也有了自己的招牌。

如今,当年的卫生院已变为北京市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年诊疗人次达到90万。而韩臣子也已经93岁了,依然坚持每周三次门诊,他说,这些还不够,大家,还要往前走。“因为生命至上、人民之上。”

更多关乎民族大业、救治大任的故事,敬请关注BTV生活频道6月26日起每周六1945播出的25集大型纪录片《共和国医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