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茫茫荒原到百萬畝人工林海,幾代塞罕壩林場人爬冰臥雪、艱苦奮鬥,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着信念,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同林場職工代表親切交流,總書記強調,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塞罕壩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徵程上再建功立業。早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從第一代塞罕壩人服從組織安排上壩開始,一代代塞罕壩人奮鬥不息、接力不止,他們最鮮明的特質就是牢記使命,時刻聽從黨的召喚。1962年,爲了阻隔黃沙蔓延,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業者,響應黨的號召,從全國18個省市集結上壩。面對初期造林成活率不到8%的難題,四位林場領導不約而同把家從北京、承德等地搬到塞罕壩,表達出“不綠塞罕壩,誓死不後退”的堅定決心。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在塞罕壩幹了13年,在他病逝之後,遵其遺願,骨灰被撒在了馬蹄坑,伴他長眠的那片落葉松林,被稱作“尚海紀念林”。正是由於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幾代塞罕壩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鍁一鎬、一坑一苗,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新徵程上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牢記使命、敢於擔當,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牢牢把握人民羣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嚮往,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實績造福於民。

“渴飲溝河水,飢食黑莜麪;白天忙作業,夜宿草窩間。”1962年以來,塞罕壩人不畏艱苦,堅持“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從“六女上壩”的無悔選擇,到望火樓夫妻幾十年如一日的漫長守望;從爬冰臥雪石頭縫裏栽種樹苗,到起早貪黑頂風冒雨修枝防蟲,塞罕壩人身上處處彰顯着艱苦創業的精神底色。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在新徵程上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保持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迎難而上、馳而不息、久久爲功,奮力啃下“硬骨頭”,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當年,面對荒山禿嶺,塞罕壩人堅信“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會有億萬棵松”,堅持向綠色要發展、向綠色要未來。今天的塞罕壩林場森林繁茂、空氣清潔、水源優質,催生出森林旅遊、碳匯交易等衆多綠色產業,實現了綠富雙贏。“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在新徵程上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堅持把綠色作爲發展底色,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塞罕壩精神爲標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