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活檢的優勢在於非介入性、可重複性地獲得腫瘤樣本,在減小了腫瘤異質性對診斷造成的偏差的同時,也能及時地反應腫瘤發展的動態變化,其臨牀適應症也極爲廣泛。

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統三大惡性腫瘤,也被稱爲“泌尿三癌”,目前在中國人羣中的發病率高,前列腺癌更是已經位居上海男性惡性腫瘤第四位。

對此,專家呼籲將泌尿腫瘤的早篩關口前移,並通過加強基因組學等方面的研究,尋求精準治療策略。這也將進一步推動新的腫瘤篩查生物技術的發展,比如液體活檢技術。

早篩能有效提升癌症5年生存率

“早篩的意義在於能夠大幅提升治癒率,並大幅降低醫療成本,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專業委員會(下稱:“專委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葉定偉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0年我國“泌尿三癌”的新發病例數超過27萬例,同期死亡人數超過13萬例,對國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葉定偉強調泌尿腫瘤從被動治療轉爲主動預防的重要性。爲此,專委會將通過與全國100家參與多學科診療(MDT)的公立醫院對接合作,並聯合美年健康集團以及浚慧生物,打通泌尿健康指標異常人羣問診及就醫路徑,通過“篩查-診療”的模式構建醫防協同機制。

前列腺癌和腎癌也被稱爲“幸運癌”,一般早期發現5年生存率都能達到90%以上。葉定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較於歐美髮達國家,中國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中晚期比例要高得多,原因是早篩普及不足。在發達國家,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但在我國這一數字尚不足70%。

“我國初診早期患者比例較低,近70%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大量晚期患者無法獲得良好生存,中晚期患者常常需要局部治療聯合全身性的治療,精準的分期和相應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改善其生存狀況。”葉定偉表示。

據瞭解,近年來葉定偉帶領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腫瘤多學科診療(MDT)團隊,針對中國前列腺癌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的“困境”,不僅革新了篩查標記物的選擇,還在全國率先推廣前列腺癌社區篩查。他還呼籲政府加大對泌尿腫瘤早篩的投入。

近年來,在腫瘤早篩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該領域也誕生了多家生物醫療企業,液體活檢市場成爲一個新興的賽道。

尿液或可提前十年預測膀胱癌

浚惠生物創始人CEO閻灼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膀胱癌早篩是一個可以和宮頸癌篩查相媲美的市場。 受制於膀胱癌篩查技術的缺乏,目前膀胱癌的診斷方法主要通過膀胱鏡,有創而且痛苦,依從性差,並不適合作爲膀胱癌早期篩查的方法,市場一直期待類似HPV這樣的無創且高效的突破性檢測產品出現。”

閻灼輝認爲,液體活檢將成爲未來膀胱癌早篩的主要手段。浚惠生物的相關早篩產品也已經獲得藥監部門的批准。液體活檢廣義上是指從各種生物液體(包括尿液、腹水或胸腔積液等)中取樣並對特定的分析物進行分析,擁有可觀的市場前景。

液體活檢的優勢在於非介入性、可重複性地獲得腫瘤樣本,操作簡便、成本較低、檢測速度快,在減小了腫瘤異質性對診斷造成的偏差的同時,也能及時地反應腫瘤發展的動態變化,其臨牀適應症也極爲廣泛。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簡單且成本低廉的膀胱癌檢測方法,如果能在大規模的研究中得到驗證,也可爲臨牀醫生提供一種有價值的新工具,以儘早發現膀胱癌的病徵。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該技術還仍處於實驗室階段。

上個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表一項新研究,爲膀胱癌早期篩查帶來了新的曙光。研究表明,尿液中一種被稱爲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基因的突變在膀胱癌病例中相當普遍,可作爲非常簡單的生物標誌物,或許能夠提前十年有效預測膀胱癌。

但也有研究人員指出,液體活檢技術能否實現臨牀應用,從尚無症狀人羣以及腫瘤高危人羣中進行大規模篩查,仍需進行大規模的臨牀隊列研究以反映檢測性能。

目前,在液體活檢早篩市場上,燃石醫學泛生子等初創生物技術公司都進行了廣泛佈局。近期美國基因測序巨頭因美納(Illumina)擬80億美元收購的癌症篩查初創公司Grail也在開發液體活檢技術,希望能夠對卵巢癌等癌症進行早期篩查。

華安證券預測,隨着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基於液體活檢的腫瘤早篩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千億規模,儘管目前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

全球資本也在競相湧入液體活檢領域。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液體活檢行業發生15起主要融資項目,融資總額超6.4億美元。另據Evaluate Medtech數據,整個2020年融資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一半都是液體活檢領域初創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