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消息宣佈,到完成註冊並正式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僅用了1天時間。

但回顧北交所最初的“起點”,卻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

從2001年中國證券業協會建立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老三板”誕生,到2006年中關村試點啓動,再到2013年擴容至全國,“新三板”形成,最後到2021年9月3日北交所註冊成立,上市、交易等各項制度規則出爐,這期間都經歷了反覆考驗。

許多市場建設者來了又走,許多市場參與者糾結去留,不過最終,仍有一羣人選擇堅守,終於等到了北交所。

申萬宏源證券承銷保薦公司副總經理王昭憑就是其中一員,他曾負責場外市場業務多年,且從未離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三板“老人”。

截至目前,申萬宏源累計共督導新三板掛牌企業607家,在新三板市場居首位。

艱難度過低谷期

第一財經: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參與三板市場的?

王昭憑:我2009年進入當時的申銀萬國,做三板業務。當時業務量非常少,一年就掛牌幾個項目,整個部門也才20多個人。

當時選這個業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這是新興業務,二是從服務羣體來講,中小企業這個羣體是最多的。雖然短期可能量不太大,但2012年增加上海張江、天津濱海、武漢東湖三個園區之後,可以看到發展還是很快的。之後慢慢向全國鋪開。

2013年12月國務院發佈《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後,新三板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的定位明確。這是一個里程碑。

當時看到行業發展非常快,成就感還是蠻強的,至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第一財經:當時想到過有一天北交所會成立嗎?

王昭憑:其實在2015年,市場比較火爆的時候,關於設立北交所的預期就比較強烈。但後來因爲股市異常波動,新三板本身也因爲發展太快產生了很多後遺症,關於設立北交所就暫時沒有動靜了。

到新三板掛牌公司過1萬家時,我們當時預計北交所會出來,但監管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的。

第一財經:2015年之前,新三板主辦券商經歷了一段“高光時刻”,但此後,很多人都離開了。你想過放棄嗎?

王昭憑:新三板擴容之後發展很快,從1000家到3000家,很快到5000多家。但2017年到2019年,經歷了三年低谷期。

在“大幹快上”的那幾年也留下了一些隱患,當時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新三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初心。大家都衝進去,魚龍混雜,泥沙俱下。2017年、2018年的時候,大家一直在反思。

當時我們從業人員是比較難受的。因爲沒什麼業務,還一定要想辦法去轉型,完成考覈,考慮怎麼保住團隊和核心骨幹,對我們來講比較有壓力。好在公司對服務中小企業是作爲戰略高度在投入,對我們的業務堅定支持。

這一次北交所設立,明確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別是突出專精特新,我認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終於在國家戰略面前,找回了初心,這是令人欣慰的。

第一財經:低谷期你是怎麼“活下來”的?

王昭憑:當時能做的不多,主要是兩個措施。一是低谷期新三板市場新增企業減少,對券商而言就是存量競爭,比如有的券商放棄了,我們就要去爭取這些優質項目。

另一個是我們把業務向兩端拓展,在前端爲一些沒有掛牌意願但有規範性需求的優質中小企業做一些其他服務,比如融資、稅務籌劃、股權激勵,找到新的業務口;在後端,我們開始嘗試和保薦團隊合作保薦業務,比如想要去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客戶,我們參與去做。

不過,我還是比較堅信這個市場會迎來再一次的春天。

第一財經:新三板2019年11月啓動了深化改革,2020年7月底精選層開市交易,這對你有什麼影響?

王昭憑:這兩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較忙。傳統推薦掛牌其實沒有多少新增業務量,主要是忙着將新三板優質企業保薦至精選層。

另一個明顯感受就是大家信心比較足。看到公開發行、連續競價、投資門檻降低等有了階段性的落實,同事們對業務的信心恢復到了比較正常的狀態。

等到北交所

第一財經:你預計北交所揭牌開市,最早什麼時候能成行?

王昭憑:我覺得年內差不多能交易。現在監管部門對規則框架、內部銜接都非常熟悉,只是需要後面走程序。我覺得可能會早於大家的預期。

第一財經:從北交所的制度框架來看,你覺得這一次,“中國的納斯達克”真的誕生了嗎?

王昭憑:我認爲可以這麼說。之前很多人說新三板是納斯達克,但因爲缺少“上市”這個上層建築,它只有納斯達克的下層基礎。現在北交所把這一塊補上了。

北交所成立之後,好幾個客戶跟我聯繫。我們很多原來摘牌的客戶積極性很高,有些優秀的客戶在考慮回來。

其實在精選層設立之後,新增掛牌企業並沒有明顯增多。但北交所設立之後,預計增量市場會打開,會出現申請掛牌企業的大幅上升。

第一財經:新三板發展過程中,大家經歷過觀望、期待、興奮,以及懷疑、失望、迴歸沉靜。這一次,你覺得會怎樣?

王昭憑:這次大家預期會更高。在我看來,北交所成立,意味着國家將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在推進。

對從業者而言,我們感覺到很有成就感。能夠真正幫助一些有技術含量的企業,找到合適的資金,促進它們快速發展。

第一財經:北交所成立後,當前有上市計劃的企業,是否會改變它們的節奏或者步調?你認爲哪些企業應該爲北交所專門留步

王昭憑:肯定會改變很多企業的上市節奏。

在細分領域有技術含量、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夠不上科創板硬科技屬性,又達不到創業板盈利能力的那些企業,估計會重點考慮北交所。

第一財經:北交所設立之後,是否會改變券商行業當前的格局?是否意味着中小券商將面臨更大機會?

王昭憑:我個人判斷,隨着北交所成立,從戰略上講,應該很多原來放棄新三板市場的中大型券商,可能會重新佈局,重新投入這塊市場。所以,競爭格局包括排名,可能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這個市場現在形成的競爭格局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許多中小券商“彎道超車”,它們在市場比較低迷的情況下佈局新三板業務,這是一種戰略投入,一個有遠見的行動;另一方面,這也和一些頭部券商的主動放棄有關。

但是,北交所成立之後,對券商而言,長遠比拼的還是投入力度。現在排名靠前的不一定能一直保持,包括我們申萬也一樣,最終排名還是看大家在北交所的持續投入和深耕程度。

預期投資者門檻降低

第一財經:與滬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將是建立在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之上的交易所,天然就有五六千家企業庫。你認爲,這是不是北交所的獨特優勢?

王昭憑:我認爲只能說有一定先發優勢,但不是絕對優勢。儲備庫裏的企業最終選擇科創板、創業板還是選擇北交所,還是要看各個市場是否與企業定位、需求相匹配。

企業最關心的問題無非六個方面:一是排隊時間,二是審覈要求,三是行業包容度,四是交易所服務態度,五是交易活躍度,六是估值水平。

第一財經:交易活躍度是困擾新三板市場多年的問題。你預計北交所投資者門檻會降低嗎?

王昭憑:目前證監會相關新聞中提到了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但尚未明確具體調整到什麼位置,我估計比較可能是降到30萬或者50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