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能風控加持下 曾讓保險公司虧到“哭”的碎屏險開啓盈利模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智能手機早已成爲人們日常必備品,而屏幕作爲手機配件中最昂貴又最脆弱的一環,一旦遭到破壞維修費常常要近千元。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碎屏險成爲創新保險類別中的高頻產品。

然而,由於此前無法識別手機屏幕在投保時是否完整,該險種往往被黑灰產業“鑽漏洞”,賠付率居高不下,用戶投訴屢見不鮮,甚至有不少保險公司主動放棄碎屏險。記者近日從業內獲悉,隨着AI識別、智能風控等技術發展,曾經困擾碎屏險的騙保問題已經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應對,相應的賠付率也降至合理區間,碎屏險開啓盈利模式。

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中國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隨着大屏幕手機的逐漸普及,手機屏幕保障的需求開始被市場關注。

2014年5月,支付寶、衆安、阿里雲與酷派合作,在酷派手機中預裝支付寶APP,所有支付寶新用戶首次登陸支付寶時,都可以以1分錢領取一份一年期的碎屏險。

“由於對全新手機的瞭解不夠,定價不充分,賠付率高達3000%,僅僅持續了三四個月,這款產品就下架了”。衆安保險碎屏險產品經理楊雪峯表示,與此同時衆安還嘗試與更多手機廠商合作新機的碎屏險,儘管解決了帶“病”投保的問題,但對新手機認知不充分,比如曲面屏的碎屏率遠高於預期,出險率居高不下。

此外,加上手機廠商希望碎屏險帶動新機銷售和維修服務,既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存在過度維修的問題,比如只需要外屏維修卻被換了整個屏幕。

楊雪峯直言,爲了解決過度維修的問題,衆安甚至孵化了一家手機維修服務公司。當時整個新機碎屏險業務,還是虧損得很厲害。

值得一提的是,除與手機廠商、3C電商平臺合作新機碎屏險外,保險公司也看到了規模巨大的存量機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了16億戶。誰不願放棄具有巨大潛力的存量機市場,甚至有保險公司感嘆,“存量機碎屏險是哭着做下去的”。

楊雪峯表示,衆安保險也在2015年和2019年殺入存量機市場,但是結局就是最後交了上億“學費”。比如2019年,衆安保險與閃修俠合作在支付寶保險平臺上線了一款碎屏險產品,投保用戶碎屏後,由閃修俠提供嚴選屏的維修服務。由於沒有很好的風控措施,這款產品做了不到半年也做不下去了。

“市場潛力很大,但是過去七八年碎屏險卻一直做不起來,賠付率居高不下。綜合分析下來最後我們發現其核心問題還是敗在那些故意帶“病”投保上,可以說如何防止騙保成爲整個行業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螞蟻保碎屏險業務負責人續玉在受訪時對記者表示。

據瞭解,此前行業內防止帶“病”投保的做法包括:寬覈保、嚴理賠,或者需要用戶進行繁瑣的驗機流程分辨真僞。

然而,實踐證明這些做法並不能解決該問題,碎屏險賠付率一度高達3000%,幾乎所有保險公司的存量機碎屏險業務都是虧錢的,部分虧損嚴重的產品僅僅維持了幾周就下架了;而且用戶的體驗還不夠好,投訴非常多。

續玉在受訪時表示,歷來財產險都是黑灰產騙保高發的“重災區”,碎屏險也是如此,螞蟻保險和衆安的風控團隊與黑灰產展開了攻防的持久戰,“壞人能想到的手段,我們都有措施去防範”。

隨着AI識別、智能風控等技術的發展,螞蟻保開始基於風控模型、產業特點、過往碎屏險痛點等數據進行聯合建模,並利用一百多個維度字段進行大數據風控,與衆安保險聯合定製款碎屏險,讓保險公司的賠付率從200%降到合理區間。

續玉對記者表示,自去年7月上線,截至目前投保數量已超過350萬,保費達數億元,且賠付率處於合理區間並實現盈利。“未來碎屏險還有很大降價空間,假如投保率能達到20%-30%,保費價格就可從目前的一百元/年降至二三十元/年”。

螞蟻保風控專家正凝以拍攝驗機環節爲例解釋道,隨着黑灰產手段的升級,風控舉措也相應的提高,在半年時間裏已經經歷過三次攻防:第一次風控採取堵住了拍攝頁面作弊的可能;第二次作弊手段再升級,風控通過禁用部分接口堵住了漏洞,第三次出現了手段更復雜的技術型黑產,做了頁面的模擬,風控針對性的對頁面的核心校驗機制做了升級。

除了產品的攻防體系不斷完善外之外,爲了發現潛在問題,負責碎屏險風控的正凝每天都要查看大量的投保照片,“潛伏”在各種黑灰產技術論壇,“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才能儘早想到解決的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