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誰在賺“碎屏險”的錢?

換一塊手機屏幕要花多少錢?

少則幾百,大則幾千,而在生活中,手機屏幕的損壞也的確難以完全避免。於是,無論是消費者、手機廠商等相關企業都在探討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如何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利益?

2014年,華泰保險推出碎屏險,就此拉開了手機屏幕的保險時代。伴隨着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速度的不斷加快,且摺疊屏、曲面屏等手機屏幕開始佔領手機市場,手機屏幕的維修費用被進一步推高。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爲“碎屏險”買單。在新眸對話的多位消費者中,大多表示其在購買新手機時會隨之購買相應的保險,但也有表示一旦錯過新機保險,便很難再爲屏幕投保了。“現在手機越來越貴,換屏幕是一筆很大的費用。”

而隨着消費者對這一險種接受程度的提高,保險公司卻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不賺錢”、“被黑灰產薅羊毛”成爲了一衆保險公司面臨的核心難題,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實現消費者與保險公司之間的雙贏,成爲了企業需要探討的核心話題。

基於此,本文新眸將着重分析以下3個問題:

分析碎屏險的本質是什麼?碎屏險的市場有多大?

利用風控技術之前,碎屏險市場狀態如何?

風控技術成熟後,碎屏險產品實現了哪些方面的迭代?發展前景如何?

“碎屏險”時代來了?

碎屏險起源於智能手機時代,2012年起,中國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了16億戶。

與此同時,伴隨着屏幕的發展史,大屏幕手機也逐漸普及,手機、電腦屏幕的工藝愈加複雜,其中搭載了曲面屏、全面屏、內屏穿孔技術等設計的電子產品,其屏幕的造價也越來越高。

根據媒體測評統計,iPhone12和iPhone12 Pro的屏幕維修價格達到了2149元;華爲P50 Pro換屏價格爲2479元;vivo旗艦X60 Pro+也要1100元。

如此高昂的維修價格背後,如何保障手機屏幕,隨之成爲了消費者的核心需求之一。於是,自2013年起,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和保險公司開始了在“碎屏險”領域的探索。

從數據上來看,據Gfk統計,2017年中國手機保障行業市場規模達35億元,隨着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規模幾近飽和,在四年時間內,這一市場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及快速增長的消費者需求,這個賽道的熱度開始增加。而聚焦於消費者端,碎屏險市場的亂象也開始浮出水面。

新眸瞭解,一些中小商家推出的的碎屏險產品不僅價格不一,且售後服務也是參差不齊。據公開數據顯示,當下碎屏險的價格參差不齊,一年的保費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而在售後服務中,誇大維修價格,讓消費者付出在保險以外的額外價格更是常見。根據相關投訴顯示,拒賠、拖延、不合理理賠正在成爲困擾消費者在碎屏險中的選擇。

同時,這也導致一部分消費者對於碎屏險呈現出了不信任的態度。在新眸與消費者對話中,他們提到,以爲手機更換頻率極高的用戶表示:“由於難以辨別推出主體的可靠性,我已經很少會爲屏幕上一份保險了。”

放眼到企業端,碎屏險這門生意也並不好做。

根據推出這一險種的主體來看,目前主要玩家有手機廠商、保險公司、電商平臺等。其中手機廠商和電商平臺主要是聯合保險公司,針對新機銷售提供的相關產品;而保險公司則是依託於第三方流量平臺,進行保險產品定製,再由手機品牌官方維修商,或第三方維修服務商提供維修服務。例如,支付寶上螞蟻保平臺正在售賣的衆安手機碎屏險。

螞蟻保碎屏險業務負責人續玉在近日與新眸的對話中提到,碎屏險隨着智能手機的發展而興起。那時,一衆保險公司紛紛入局,但是卻沒有一個不虧錢的。“少則虧百萬,大則虧上億。”

當時,爲了儘量覆蓋風險,碎屏險的售價較高,消費者擔心保費倒掛,保險公司做的越多虧的越多,部分碎屏險產品只能維持幾周至幾個月就下架了。這種賽道火熱,但是多方均不受益的現象,不禁讓人深思,這背後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祕密?

不賺錢的祕密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碎屏險頻頻虧損的事實同時成爲了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據新眸瞭解,在過去,行業對碎屏險普遍採用“寬覈保、嚴理賠”的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很難真正辨別是否會出現 “帶病投保”的情況。

公開數據顯示,在這一規定之下,碎屏險的賠付率最高甚至能夠達到3000%,也就是說幾乎所有保險公司的碎屏險業務處於一個虧損狀態。

此外,從財產險的角度出發,相關的黑灰產對於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情況。作爲騙保高發的“重災區”,碎屏險更是黑灰產盯上的“羊毛”。

比如,支付寶安全團隊曾監測到有一批投保賬號存在異常情況,在收集相關證據後向警方報案。經警方調查後發現,兩名不到20歲的女生在收購了大量支付寶賬號和二手碎屏手機的情況下,僞裝成屏幕完好的手機進行騙保。

在不法羊毛黨橫行的時代,一羣不法分子基於各平臺、各商家的數據漏洞、優惠券漏洞攻擊各大企業、保險公司,爲其帶來了鉅額損失。

當然,風險還在於內部,碎屏險作爲需要多方合作的一個險種,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選擇何種運營方式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據衆安保險碎屏險產品負責人楊雪峯迴憶,衆安做碎屏險的時間很早,開始於2014年,而在2019年選擇徹底關停。“還是因爲虧的太慘了。”

新眸具體瞭解後發現,從2014年到2019年這五年,衆安一共採用了兩種業務模式。在第一階段中,其主動和手機廠商合作。“這就導致我們的議價能力非常弱,成本壓力很大,而市場也不會爲高定價買單,所以導致虧損嚴重。”

到了第二階段,衆安選擇拋開主機廠模式,基於自己的官方的渠道上架了相關產品。問題隨之而來:“渠道費用低了,但是業務的盤子也小了。”據楊雪峯透露,由於當時的產品渠道太狹窄,且消費者的體驗感不夠完善,導致業務又經歷了失敗。

不過,儘管如此,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碎屏險市場背後的億級規模,依舊是保險公司擴大險種的一個重要品類。尋求更完備的解決方案成爲了保險公司破除虧損局面的突破口。

渠道與風控

回答上述問題並不難,從保險公司接連失敗的案例來看,要想扭轉虧損局面,核心指向兩個指標:渠道和風控。

首先是渠道,在衆安的合作經歷中,無論是通過自建還是手機廠商都不是一個百分百完美的選擇,尋找一個可靠的第三方渠道纔是這一險種的最終歸宿。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於第三方渠道的選擇上,其必須具備連接C端消費者的能力。2020年3月份,衆安重啓了碎屏險,楊雪峯表示:“這次,我們選擇的是線上渠道。”一方面能夠通過平臺連接更多消費者,另一方面也能夠獲取更高的議價權。

其次是風控,風控的核心指向技術,更具體來講,保險公司需要的是專門針對碎屏險的風控技術,解決兩個難題:確定用戶投保時手機屏幕碎沒碎、理賠時的手機是不是投保的手機。

在進入螞蟻之後,續玉先後在保險、線下支付領域工作多年,一直在關注碎屏險導致的虧損難題,在他看來,跳出保險場景以外,技術纔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核心關鍵。

落地到具體問題上,提高乃至消滅騙保的門檻是風控技術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僅從投保條件來看,在以往風控技術不成熟的體系下,帶病投保是常態。據續玉回憶:“最嚴重的是,手機‘變磚’的情況下,用戶也能投保。”

這種挑戰之下,解決的方案指向了手機設備的驗證和識別:首先,續玉將從收錢碼業務中學到的設備身份概念,應用到碎屏險彙總,通過上百個維度來確認手機的設備身份,從確保用戶投保和理賠的爲同一部手機。其次要提高OCR識別,準確認定手機投保時屏幕狀態。這也是續玉和同事從收錢碼業務中得到的靈感。

在找到解決“碎屏險爲何不賺錢?”的邏輯後,這一險種又開始重新出現在消費者視野中。

新業態構建時刻

據楊雪峯透露,當下衆安碎屏險的賠付率從200%降到了一個較爲合理的水平。這也使得保險公司開始有餘力去探索更爲多贏的發展模式。

具體分析碎屏險險種,其前端連接的是支付寶、淘寶、線下店、手機廠商等銷售平臺,後端則是一衆手機官方維修商,或第三方手機維修商。

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當其通過碎屏險實現了盈利,維修服務商也能夠提升相應的訂單量,實現營收增長。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基於線上平臺,碎屏險也逐步成爲了可以隨時隨地購買的高性價比險種之一。

可以說,在解決了風控與渠道的難題後,消費者、平臺、保險公司、手機維修產業鏈之間的聯動效應正在進一步顯現。

從維修服務商角度出發,新眸以馬上修爲例,作爲衆安孵化的一個手機平臺維修公司,其專門爲衆安提供碎屏險維修服務的承接。據楊雪峯透露,這個平臺的成立除了降低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以外,還能夠及時預警騙保風險。

據公開數據顯示,過去這幾年中,碎屏險爲馬上修帶來的訂單佔比在其總業務量的30%左右。去年,通過支付寶平臺,其碎屏險訂單量開始快速增長,佔比上升至60%以上。

此外,作爲前端業務中直接接觸消費者的維修商,其也在以對客服務爲核心,對風控體系實現正向反饋。比如某個時期某地套屏現象激增,維修商便會及時反饋給平臺和保險公司,幫助進一步完善碎屏險的風控。

不過,由於依附於業務,在衆安碎屏險經歷大規模虧損的時期,馬上修的業務遭遇了巨大沖擊。在面向更爲廣闊的維修市場,衆安碎屏險的逐步穩定推動了馬上修跳出原有圈層,開始嘗試公衆號、支付寶小程序、電商等多個渠道。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當碎屏險解決了“信任”難題後,消費者的需求也在持續湧現。

對此,續玉提到,目前,碎屏險上線一年已經賣出350萬份,但相比較全國十幾億臺的手機而言,碎屏險的滲透率並不高。“如果能夠做到30%左右的滲透率,那整個市場又會迎來新的變化。”

可以說,當下碎屏險的存量市場尚且看不到天花板。但是,對於一衆保險公司、平臺而言,如何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狀態下激發更高的市場份額,依舊是一條需要長期探索的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