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10點,中國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揭曉2021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

在新一輪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它所走過的歷程。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曾接受過來自《科學中國人》的專訪原文標題:《科學花開別樣紅

未來科學大獎宣傳片

爲什麼眼中常含淚水

走紅毯、頒獎、獲獎感言、楊振寧先生的寄語、小提琴家呂思清先生的助興演出……將近3個小時的時間裏,第四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的議程一項一項地如序進行。典禮尾聲,主持人向坐在第一排的武紅女士發出了邀請,按照慣例,身爲“未來科學大獎”祕書長的她要上臺進行一番總結性的致辭。

武紅

這一天,武紅穿着一身寶石藍色的晚禮服,衣襟上彆着一枚屬於未來科學大獎所獨有的徽章,笑容和光彩遮掩住了她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爲了本次未來科學大獎周活動而連續高強度工作的疲乏。武紅是見慣了大場面的,但在這種熱烈的氛圍下,面對着來自全球各地的觀禮嘉賓、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媒體記者、網絡直播的觀衆以及北京市十幾所中學的青少年們,她上臺之前還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腦海深處有一個聲音特別叮囑自己:千萬不要掉眼淚。

2018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在這個舞臺之上,武紅作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禮最終的致辭。在那之前的兩週,中國粒子天體物理學家王煥玉先生在一次作學術報告的過程中突發大面積心梗而去世,年僅64歲。王煥玉在我國載人“神舟”飛船、“慧眼”衛星以及探月工程中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武紅在那次致辭中情不自禁地談到了他。“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因爲有人在負重前行。”在武紅心中,正是有了像王煥玉這樣一批批不求名利、埋首科研的科學家,他們貢獻出了自己畢生的力量,甚至是生命,才挺起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堅實脊樑。“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對不起,項目取得的成果沒有講完’,眼睛閉上了就再沒有睜開。”講到這裏的時候,武紅在臺上不能自已,潸然淚下。

武紅曾經有一句名言:“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挫折,哪怕頭一天晚上被人打倒,第二天站起來時,一定是笑着面對。”這是一句類似“女漢子”風格的強硬宣言,曾幾何時,作爲新盟國際公關顧問公司總裁的她,先後參與組織和搭建起了諸如博鰲亞洲論壇、陸家嘴論壇、財經年會等各類高端平臺和論壇,在商界劈荊斬浪,叱吒風雲。但是做了幾年未來科學大獎下來,面對着那些質樸、睿智的科學家們,沉浸在純粹、簡單的科學世界中,武紅髮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柔軟和感性起來。

科學不但是反映自然、社會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而且是國家和人類發展的強大力量。科技興,則國家強。在未來科學大獎於2016年1月正式創辦之前,武紅就和一些企業家、科學家在2015年年初成立了一個關注科學的公益平臺,叫作“未來論壇”,定期邀請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走上講臺,面對普通民衆進行科普講座。潘建偉、李凱、謝曉亮、丁洪、文小剛……一批蜚聲海內外的大家成爲論壇的座上客,他們將自己的思想和成就深入淺出地傳播開來,在中國的土壤上播撒下一顆顆科學的種子。

武紅、方方、薛其坤、王小云、曾玉(自左至右)共同爲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揭幕

“記得我們有一期的主題是‘數學之美’,科技館裏坐滿了聽衆,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和媽媽就坐在過道里,從頭聽到了尾。”武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在媽媽的帶領下過來找我,怯生生地問我,他可不可以去跟科學家合個影,然後讓科學家在他的小本子上籤個名?”武紅說,那一刻她有了一種深深的感動,突然覺得做這樣一件事情的快樂和價值,遠比做商業帶給她的成功有意義得多!

至今,講到這個情節,武紅依然會紅了眼圈,甚至哽咽。她彷彿從那個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年幼時的影子。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的武紅,骨子裏滲透着對知識的敬畏,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歲月裏,她們那一代人,心裏都曾裝着一個成爲科學家的夢想。“小時候的這種夢想,其實就像一顆種子一樣會影響我們一輩子的。”武紅內心篤信這一點。

閒下來的時候,武紅一直在遍訪美國名校,走訪了各個領域的衆多科學家。“我就像小學生一樣去向他們學習,哪怕有時候只是聽他們給我講講故事,講講他們的經歷,我覺得都是對我有啓發的。”有一次,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樓裏看到一張老照片,是1946年該校在建校200週年時,邀請世界上所有的大科學家到學校參觀時拍的一張合影。武紅在老照片裏找到了唯一的一箇中國人,正是她少年時的偶像華羅庚先生。從一開始的興奮、膜拜,轉而到內心深深地思考,她問了一個當時自己也回答不上來的問題:爲什麼我們中國人這麼聰明、這麼勤奮,當代卻很少湧現出影響世界的科學大家?

好在最近這些年來,隨着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國家對於科技事業的重視,中國的科技發展迎來了黃金時期,振奮人心的消息接踵而來,“嫦娥”探月、“蛟龍”潛海、“天眼”探空、“墨子”通信、大飛機展翅、“復興號”飛馳……每一項重大科學與工程的突破都讓武紅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甚至一次次紅了眼眶,正如詩句中所傾訴的那般:爲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爲中國科學的夢想而戰

在過去將近20年的時間裏,武紅經營着她的公關公司,在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之後,她卻開始重新梳理與思考人生的意義。在她看來,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中國人在物質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當把財富演變成爲成功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標準之後,中國人對於科學的好奇心與追求徹底被壓抑住了。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在成長時期的偶像都是像華羅庚、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現在的年輕人更追捧的是歌星、影星和成功的商人,而對於在科研領域裏忍受寂寞、專注學術、獲得成果的科學家,並沒有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足夠多的關注和尊重。”武紅承認自己產生了焦慮,“人不能只關注當下賺錢啊,總要抬起頭,想一想未來10年、20年我們會往哪兒走。如果沒有科學家精神,沒有科學氛圍,這種土壤又怎麼會開出創新的科學之花?”在那一刻,如何把科學家樹立爲社會主要的榜樣之一,同時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基礎科學的研究中去的想法已經在她內心深處紮下了根,而這也成爲她操辦“未來論壇”的一顆初心。  

2015年的秋天,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爲發現青蒿素這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而收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發了國內外社會對於中國科學家巨大的關注。這讓武紅和她那些關注中國科學發展的朋友們都莫名地興奮:“這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科學家的擔當,他們不僅僅是對我們國家,實際上對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羣體都是有巨大貢獻的!”未來論壇的發起理事們由此萌生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想法,希望能夠打造一箇中國人自己的科學大獎,彰顯中國人的科學自信,真正讓科學家羣體成爲社會的榜樣和楷模。“那一刻,我們這些人從內心裏面覺得,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偉大。”武紅如是說。

科技事業在中國一向是由國家層面主導的事業,而非官方、非營利、由民間力量助推的科學大獎尚未有先例。資金從哪裏來?流程如何運轉?評選有哪些標準?對標和定位是什麼?從理想到現實,中間還有很遠的路程。對標一個國際大獎,關鍵是找對人,不僅是大獎的捐贈人,更有大獎評審的人和大獎評審監督的人。幸運的是,“未來論壇”號召了一羣志同道合的人,最優秀的科學家、投資人和企業家。21位大獎評審委員會的科學家,囊括了世界華人各個領域的學術權威,使得大獎評選具有了專業上的保障;12位捐贈人以每年每人25萬美元的承諾捐贈10年,爲大獎的啓動和延續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衆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獻計獻策、羣策羣力,每個人都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武紅感嘆道,“我只是把我最擅長乾的事做好,負責張羅和組織,把大家共同的願望穿針引線連接在一起。”

由此,“未來科學大獎”——中國大陸第一個由企業家和科學家羣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於2016年騰空出世。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共同投身於這場爲中國科學而戰的夢想之戰。

武紅在頒獎典禮上做總結致辭

“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

“我們希望能把未來科學大獎做成影響中國科學100年、影響世界科學100年的百年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饒毅指出,在學術界面臨公信力危機和社會存在誠信危機的今天,建立未來科學大獎,相信其意義將超出科學界、學術界。“希望100年以後人們會說,未來科學大獎對於中國的進步起了良性的作用。”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爲未來科學大獎致辭時也表示,現在世界上的民間科學大獎,還沒有一個是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紮根的,而未來科學大獎則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會爲中國整個土地上的廣大人口帶來極大的影響。

作爲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的祕書長,武紅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壯志:“我們要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這是我們的一個終極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武紅清楚,還要走很長的路,付出更艱辛的努力。

武紅與陳大同(右一)、陳恂(左一)在紅毯背景牆前合影

“未來科學大獎的捐贈人其實一直在討論如何把未來科學大獎建設成如同諾貝爾獎那樣的百年大獎。錢肯定很重要,但是有一套科學健康的、適合自己的體系制度模式更爲重要。”武紅介紹說,“我們的出發點就是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去做科學的事,這樣纔會持續長久地做下去,成爲‘百年大計’。”

“任何一點小細節有不同看法,大家就會去查文獻,打電話,找內行請教。”武紅回憶當初,經常會出現“馬拉松”式的內部會議,“每一次討論、每一個章程,有時甚至會吵得不可開交,大家都是爲了把這個事情做到極致。”

爲了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未來科學大獎在制定標準時完全按照國際標準。比如大獎的評審體系就和諾貝爾獎一樣,爲了約束權力,科學委員會並沒有提名權,只能邀請提名人進行提名,候選人產生後,請全球範圍內相關領域專家對候選人的工作給予評價,科學委員會根據評價結果投票確定獲獎者。“正因爲科學對真理的追求是純粹的,不能摻雜任何的私心利益。”武紅解釋道,所以在發表獲獎感言時,雖然邵峯教授開玩笑地感謝科學委員會里王曉東先生的“舉賢不避親”,但實際上,作爲邵峯的直屬領導,王曉東並沒有提名權和投票權,從評審一開始就必須全程迴避。

在2019年的頒獎盛典上,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沈南鵬先生代表捐贈人向大會做出了更大的承諾,那就是將未來科學大獎永久化。12位捐贈人承諾在延續原有的年度捐贈外,將發起成立總額爲1億美元的永久捐贈基金。他說:“作爲優秀的企業家與投資人,我們不僅要有遠見,同時更要有責任去貢獻,不論是在資金上還是在資源上,都要去弘揚科學精神,去推動科學前沿的發展。不只是影響今天,更影響未來百年!”

武紅在致辭中介紹33位未來論壇理事

科學夢,中國夢,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武紅介紹,作爲一個民間的獎項組織,在保持獨立性的前提下,未來科學大獎也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當下仍有很多企業,尤其是新興的科技企業紛紛和武紅聯繫,提出了加入意向,表達了他們對於推動中國科學公益事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這是一件值得爲之長期奮鬥的事業,就算我們這一代人都不在了,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還要繼續走下去,因爲科學,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意義是重大的。”武紅在致辭裏講到,她在參觀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樓時,看到有一面牆上,全是這個學校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照片,那種震撼直抵心底。武紅憧憬:“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大學也能留出一面牆給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人,我覺得,那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

本文轉自科學中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