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慄玉晨

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企業要在擴大基礎研究相關基金及項目的開放範圍中“摻一股”,更願意爲基礎研究“埋單”,從而培育核心競爭力,增強發展韌勁。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關報道見A3版)

基礎研究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以認識自然現象、揭示客觀規律爲主要目的的探索性研究,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科學自身發展提出的重大科學問題爲目的的定向性研究,以及對基本科學數據、資料、信息進行系統考察、採集、鑑定、評價、分析,以探索基本規律的研究。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是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2021年9月24日,《科學》雜誌報道,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這就是典型的基礎科學研究“從0到1”的重大突破,成爲催生變革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的源頭活水。未來一旦該技術具有經濟可行性,工業車間製造澱粉將成爲現實。從基礎物理領域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到發現佔世界一半以上的鐵基超導材料,再到率先實現星地間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我國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不斷實現突破。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週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佈局,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要處理好“虛”與“實”的關係。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研究跟不上。這就需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抽象出理論問題,通過現實需要的“實”推動基礎研究的“虛”。同時,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以探索世界奧祕的好奇心來驅動基礎研究,實現以“虛”促“實”。

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要處理好“快”與“慢”的關係。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而人才的養成與使用要靠體系化、高水平平臺,要靠差異化評價和長週期支持機制。做足“慢功”,就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羣體。做好“快功”,就要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引導科技人員摒棄浮誇、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

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政府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企業要在擴大基礎研究相關基金及項目的開放範圍中“摻一股”,更願意爲基礎研究“埋單”,從而培育核心競爭力,增強發展韌勁。

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將我國打造成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我們一定能爲人類文明進步譜寫更加光輝的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