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國家電網

一白遮百醜,一大解千愁?對於正陷入下跌通道中的彩電企業來說,顯然不是大屏化、高端化,就可以破解市場整體出貨量下跌,而且一直跌不停的商業難題。

大屏、大大屏、超大屏,真的可以解決這兩年來一線彩電市場出貨量持續下滑的問題嗎?

不少彩電企業,以及行業內人士,似乎對此寄予厚望。原因就在於:一是,今年以來,彩電市場出現了“量跌額漲”新格局,銷售額上漲的趨勢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爲是,電視全面大屏化的結果,卻忽視了液晶面板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拉動。

二是,去年以來,65寸、75寸,以及80寸+以上大屏產品的市場增速加快,特別是定位於大屏的激光電視增勢兇猛。背後正是消費的個性化,以及住宅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大客廳下的家庭影院級觀影體驗,從而進一步打開了廠商對於大屏化的想象空間。65寸正在成爲彩電第一主銷尺寸。

三是,包括海信、索尼小米,以及TCL、三星,還有長虹、康佳、飛利浦、夏普等中外彩電企業,不管是實力強弱、規模大小,這兩年來不約而同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全面引爆電視的大屏化。只不過,海信選擇了激光電視,而索尼選擇OLED電視,TCL則選擇Miniled電視,路徑不同但目標一致。

不過,大屏化真的可以拯救彩電在一線市場上的下跌趨勢嗎?來自奧維雲網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電視機零售量爲1994.5萬臺,不足2千萬臺。這意味着2021年全年要實現4千萬臺的出貨量,不足5個月的時間並不容易。雖然,65寸有望在2022年成爲中國市場的第一大主銷尺寸,但是這並沒有帶動整個彩電市場從量變向質變的跨越。

在家電圈看來:一些彩電企業對於消費的大屏化,以及市場的規模化出貨,存在極大的誤解。一方面,大屏化的本質,並不是幫助彩電企業掀起新一輪彩電業規模化增長大幕,只是消費的重心從過去的中小尺寸向中大尺寸轉移,屬於彩電市場蛋糕還是那麼大,只是變厚了;所以,想依靠大屏拉動彩電銷售規模的增長,無疑是“刻舟求劍”。

另一方面,彩電市場當前規模化出貨量下跌的背後,並不是大屏電視或小屏電視需求量減少的問題,而是整個電視機的市場價值和用戶場景,已經走到階段性的拐點。靠過去的看電視生活方式繼續賣電視機,或者客廳、臥室各配置一臺電視機的消費場景,隨着消費需求和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蛻變,而徹底裂變了。

大屏化,或許只是彩電產業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消費週期。也就是說,大屏化可以解決原材料成本上漲帶給企業的經營壓力,也可以解決用戶購買電視價格的自然上漲,形成對中小屏的迭代,讓不少陷入“量跌”泥潭的彩電企業擁有一個市場抓手。但是,家電圈認爲,如果人們對於彩電產品的剛需減弱,甚至不再存在,無論電視機屏幕有多大,其實都解決不了一個核心問題:增長的動力是什麼、增長的空間又在哪裏?

當下,所有彩電企業思考的,還是規模,還是出貨,還是多多賣貨,還是電視機產品的市場份額搶奪。不管是激光顯示、OLED顯示,或是Miniled顯示,都是很多企業的經營思路和破局之策,並不是用戶的真需求,也不是行業的新未來。仍然是老賽道里面的產品和營銷小伎倆。

同樣,整個彩電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當前思考的,還是畫質更清晰、屏幕更加大,所以纔有了4K到8K的升級,有了從液晶到OLED的迭代,大家關注的還是企業的盈利水平和規模營收。從來都沒有關注,用戶到底要的是大屏電視、高端電視,還是全新的家庭影音體驗,或者是全新的視覺體驗?

所以,大屏化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接下來並不是“得大屏者就能得天下”,這還屬於典型的產業思維、產品硬個鬼路徑。未來,一定是“得用戶者才能得天下”,但是彩電企業抓住用戶需求的抓手是什麼,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尋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