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閆曉虹) 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養老賽道持續拓寬,中外資養老服務優勢互補,互推創新。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佔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佔13.5%。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如何積極佈局養老產業也成關注熱點。

2020年,養老產業首個國家統計分類出臺,明確了包括養老金融服務、養老科技和智慧養老服務在內的12類養老產業全鏈條範疇,給養老產業經濟規模統計指明方向。

業內專家稱,國際上普遍選擇國家、單位、個人養老責任共擔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在我國,基本養老保險作爲第一支柱一支獨大,但替代率不高;企業年金作爲第二支柱,發展緩慢且覆蓋面小;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作爲第三支柱,有着多層次、多領域、跨部門的綜合發展潛力因而被寄予越來越多期望。

我國提供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的主體主要爲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及信託公司四類金融機構。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啓華在2021中國養老機構發展高峯論壇上提出:現有的存量養老機構中大部分依然是小微機構,依然存在着盈利難、融資渠道難、融資渠道少、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這就需要金融機構爲此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養老需求更加旺盛,這對金融業來說也蘊含了大量的機遇。

就銀行業來說,產業佈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爲各大養老機構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案,二是通過不斷完善養老財富金融,幫助廣大老年人提高支付能力。如交通銀行發佈“交銀養老”金融戰略行動計劃,整合旗下銀行、保險、信託、基金等資源發力養老金融,建設銀行開始構建“養老金融生態圈”,中信銀行提出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享、老有所遊”六大目標,中國銀行提出建設“養老金融特色網點”等。同時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從去年起也開始密集推出養老理財產品,將其作爲發力方向。

更早涉足養老保障概念的保險業,則在開發新型養老保險產品和打造品質養老社區等方面發力。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已有20家保險公司推出81款長期護理險產品。這爲養老人羣的長期醫療、護理等提供了專業保障,填補了國內養老產業長期護養服務的空白。另外,養老保險加養老社區的一站式服務方案也初現規模——通過專業療養、多元文娛、自然體驗乃至科技應用,越來越多的新型康養社區不斷湧現。

當前的養老產業已初步形成幾大獨特的商業模式:以萬科、保利、遠洋爲代表的地產類,以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友邦人壽爲代表的中外資險企,九如城、同仁堂、英智康復等綜合類,首開、首創、誠和敬等地方國資類等,都在大健康的朝陽行業中找準了切入點,並在細分的賽道上快馬揚鞭。

近年來,養老機構已與與醫療衛生機構展開不同程度的合作,例如部分病牀使用率較低的一級、二級醫院或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中心,結合當前公立醫院改革,嵌入養老服務,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又如險企與養老社區的結合,既有中國太保這類以重資產投入模式自建養老社區,實現養老縱深發展;也有以友邦人壽爲代表的輕資產投入型,打通醫、藥、健、護、養全程康養服務。

業內稱,隨着“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支撐”的模式逐步成型,綜合性的養老服務平臺或將成爲主流。醫療服務、器械設備、新型醫藥、文娛、地產、金融、科技等多領域聯動,積極打造多維度的養老生態圈。對於正在老去的百姓羣體來說,擁有一個無憂、多元、優質的老年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將指日可待。(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