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9日訊(記者 夏淑媛)養老金全面推開迎來新消息。近日,人社部在一季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研究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配套政策,做好全面推開前的相關準備工作。

據財聯社記者觀察,個人養老金全國佈局在即,銀行資金賬戶開戶營銷鏖戰仍在持續,保險公司也打出組合拳開拓藍海。值得注意的是,作爲我國金融市場上唯一一類帶有“養老保險”字樣的持牌金融機構,專業養老保險公司也動作不斷,解決過往發展定位不清晰、治理體系不健全,期待突破瓶頸。

綜合梳理,截至目前,多家養老保險公司紛紛啓動增資以補充資本金,在加大資本實力爲養老業務擴張或轉型鋪路的同時,還有多家公司陸續宣佈高管人事調整。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銀髮經濟時代的到來,養老金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融市場的競爭中,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應差異化定位和經營,利用自身在養老保險二三支柱之間的優勢,聯動B端和C端的客戶與資源,突出支付端的服務鏈接特點,積極探索養老金融創新模式。

爲養老金融業務擴張“補血”,5家專業養老險公司近兩年增資超百億

養老保險公司管理的是老百姓的“養老錢”,其穩健經營是重中之重。但據財聯社記者瞭解,平安養老2023年二三季度的風險綜合評級降爲C級,成爲唯一一家償付能力不達標的養老險公司。

2023年底,監管下發《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養老保險公司資本管理、業務範圍、風險控制等方面做出專門規定。

其中,根據經營的不同類型業務,要求養老保險公司逐級提高註冊資本,增強公司風險抵禦的能力,建立健全多元化資本補充機制。

據悉,自2022年以來,多家養老險公司先後上演增資“接力賽”。具體來看,2024年4月11日,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披露,國民養老保險掛牌增資擴股項目,計劃徵集1家投資方,擬新增註冊資本2.27億元,補充公司一級核心資本,用於主營業務發展。

國民養老增資擴股之外,恆安標準養老增資迎來落地。根據披露,恆安標準養老增加註冊資本2億元,由股東恆安標準人壽全額出資。

此外,4月10日,泰康養老披露公告顯示,公司股東泰康保險集團擬向其增資20億元,增資後該公司註冊資本將從70億元增加至90億元。

事實上,早在2023年4月,泰康養老公告稱,泰康保險集團擬向其增資10億元,增資後泰康養老註冊資本將由50億元變更爲60億元。同年8月,泰康保險集團擬再度向泰康養老增資10億元,增資後泰康養老註冊資本將變更爲70億元。

而在2023年9月,太平養老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佈增資擴股項目,擬募資金額不低於10.75億元。在2022年,平安養老先後完成兩次增資,註冊資本從48.6億元提高至116億元。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近兩年已包括有泰康養老、國民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恆安標準養老等險企先後啓動增資,金額超過百億。

業內人士表示,養老保險公司積極“補血”背後:一方面是養老金融業務擴張導致資本金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償二代”二期規則落地對險企償付能力造成影響。

據悉,養老保險公司經營年金保險、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商業養老金;養老基金管理三項業務,其註冊資本不得低於30億元,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上年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50%、75%,上年度末責任準備金覆蓋率不低於100%。

隨着增資落地,養老險公司資本金實力將更加雄厚,有助於進一步提高承保能力,增強償付能力,爲公司未來業務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而相對提高的註冊資本對養老基金的管理也可以看作是外部的“安全墊”。

近半年4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高管調整,已有3位董事長履新

在加大資本實力爲養老業務擴張或轉型鋪路的同時,近半年來已有4家養老保險公司陸續宣佈高管人事調整,已有3位董事長履新。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發佈批覆信息,覈准才智偉人保養老董事長的任職資格。

公開資料顯示,才智偉現任中國人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兼任華夏銀行非執行董事,曾任中投公司執委會成員兼投資支持部總監、房地產投資部總監、董事總經理,私募股權投資部董事總經理。

無獨有偶。據知情人士透露,新華養老已在內部大會上宣佈,任命李文峯爲公司新一任黨委書記。依照慣例,待相關履行程序完畢後,李文峯將正式接任新華養老第三任董事長一職。

在人保養老、新華養老之外,備受市場關注的是,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陳東昇親自掛帥泰康養老。2024年2月,泰康養老公告稱,公司已收到金融監管總局批覆,覈准陳東昇擔任泰康養老董事長。

而在2023年11月,國壽養老也迎來新任董事長。2023年11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公告稱,覈准王軍輝任國壽養老董事長的任職資格。

新規之下聚焦養老主業,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尋求差異化突圍

到2024年,我國專業養老險公司已走過20年曆程。截至目前,我國已誕生10家養老險公司和1家專業養老金管理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前幾年,隨着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政策推進,養老保險公司陸續迎來一些政策紅利和業務機遇。一些公司既能經營保險業務,也能做年金管理類業務,還能開展保險資管業務,更有近於短期理財特性的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堪稱集齊了“超級牌照”。不過,這也給養老保險公司的定位帶來了一定的模糊性。

2021年以來,隨着養老金融改革方向漸明,各家養老保險公司重新定位,開啓轉型。2023年12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的《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養老險公司要聚焦養老主業。

據悉,新規之下,幾家養老險公司不斷調整現有業務,尋求差異化突圍。比如,平安養老退出滬惠保等惠民保項目,把年金業務作爲核心主業。

國壽養老已向 “年金+保險”轉型,並在2023年新設商業養老金事業部,發力商業養老金業務;以資管業務見長的長江養老險,已轉型爲保險資管公司。

根據泰康養老的最新規劃,在泰康集團“新壽險”商業模式中,泰康養老聚焦企事業職工一攬子保險保障服務,打造對公特色養老險公司。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泰康養老二支柱年金受託規模近5000億元,自2023年5月啓動個人養老金產品銷售,泰康養老合計銷售個人養老金產品超5.8萬件,保費規模超6.8億元。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養老險公司保險業務整體規模偏小,在渠道、產品、人才和品牌方面均不佔優勢;另一方面,養老險公司在基金管理業務上面臨着和銀行、證券和基金公司的競爭,如果無法通過擴大規模攤薄成本,競爭優勢也不明顯。

“在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融市場的競爭中,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應該更多差異化定位和經營,利用自身在養老保險二三支柱之間的優勢,聯動B端和C端的客戶與資源,突出支付端的服務鏈接特點,積極探索養老金融創新模式”周瑾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