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如何协调发展?三地监管部门高层这样说

记者丨刘晨光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投资需求离不开金融支持,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发展空间广阔。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在绿色金融领域探索的改革创新试验区、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聚集地等不同的元素,具备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

917日,在2021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年会上,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童士清指出,大湾区建设一个共同标准的绿色金融市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童士清认为,绿色金融主要还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当然金融监管部门在里面也可以起到很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有几项工作特别重要,需要监管部门来做。“一是关于绿色金融的标准,有了标准以后,才可以开展相关政策激励。”

第二个方面是考虑监管激励问题,“比如说在制定风险权重的时候,能不能对绿色的资产来降低它的风险权重,同时在财政上能不能有一些激励的政策。”

第三个方面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金融机构应该开展一些气候和环境变化相关的压力测试。

童士清指出,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资产可能会在金融机构资产的占比会越来越大,将来这一块要怎样进行环境风险监管,还有信息披露等都非常重要。

他同时表示,要建立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相关标准,然后推动这些标准与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接,实现在融资领域的有效运用。

“在这个标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可能粤港澳三地可以着手推动互认或者是对接,这个标准差异可能是客观存在,但是标准互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安排,不一定要追求完全一样,不一样也可以互认,这样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认为,第三方认证机构特别重要,“在第三方认证这方面,目前国家没有强制规范,也没有相应的备案制度,这一块能不能把它做起来,鼓励第三方机构在大湾区来进行执业。”何杰说。

童士清也谈到有关于大湾区信息共享机制方面的探索情况。

他认为,信息共享,一个是政府层面。比如说近期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香港证监会、广交所等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合作专责小组,将通过工作会议等形式,定期沟通预测金融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二个是在金融监管层面,三地金融监管部门以后可以深化合作,推进绿色金融数据的跨境综合统计,分享与绿色金融相关的监管信息。

第三个是在监管金融市场层面上,所有大湾区内的大型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港交所、深交所等定期编制发布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的行业报告。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也可以发挥信息沟通平台的作用,收集三地金融业界研究界的意见建议,向有关部门反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也表示,实现信息共享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共建市场,第二要共搭平台,第三必须要供给数据。他指出,未来国际碳市场也会迎来非常大的增长。

“需要联通国际理顺标准,而且主要是要服务湾区,为了使得绿色资金更加畅通流动,确保中国香港的准则在最大程度上面符合内地还有国际的要求。”许正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金融发布的产品种类方面,多样性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许正宇坦言,2020年在香港安排和发行的绿色债券和贷款总额达到120亿美元。

据许正宇介绍,根据今年7月香港立法会通过的决议,绿色计划的借款上限也已经提升了2000亿港元,范围也扩大至涵盖资助不同类别的绿色项目,且已计划在21~22财政年度发行绿色零售债券,更大范围地在市民层面能够积极参与整个绿色金融的生态圈。

“香港可以发挥通往内地门户的策略性角色,联通内地还有海外的资金流动,支持国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许正宇说道。

在多位监管人士看来,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何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金融业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绿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绿色金融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金融专业的素养,同时要了解绿色金融的产业,包括很多新的产业,包括转型金融遇到的一些传统产业。

在何杰看来,目前大湾区预计人才供给较为紧缺,相关的培养机制也不健全。“今年3月份,就把全市金融业的银证保各类机构高管中管集合起来,进行了一天半的密集培训,这种培训今后还可以系统化。”

相关文章